旅帥府,知州需向旅帥府負責,其他事務照舊。

州判一職則由劉知州舉薦,再由旅帥府任命。

宣佈完知州更替之事後,周雲帶著工房的幾人前往通向大陽鎮的修路現場。

只見數千流民正揮汗如雨地平整路面,他們將原本高低不平、坑坑窪窪的道路,從旁邊挖土填充、壓實。

周雲瞧著這路面,大約有後世三米寬,在這個時代,這樣的寬度足以並行兩輛小型馬車,基本能滿足日常通行需求。

只是,這路面是否需要硬化,成了棘手問題。

他看向一旁的工房主事,問道:“你們工房對於這路面處理有何想法?”

工房主事恭敬地回答:“回旅帥,下官認為可從兩個方面考量,一是修路目的,二是我們的能力。修路是為了什麼?我們現有的能力又能將路修到何種程度?想清楚這兩個問題,便可知如何修路了。”

周雲不禁深深看了一眼這位喬姓主事,眼中閃過一絲驚訝。

“那你詳細說說這兩方面,看看我們該怎麼修。”周雲追問道。

喬主事頓了一下,接著說道:“這修路目的,下官覺得主要是軍事和商業兩方面。大陽鎮對澤州至關重要,這應是旅帥重點考慮的因素。”

說完,他有些惶恐地抱拳,“如有不當之處,還請旅帥海涵。”

周雲面無表情,示意他繼續。

喬主事硬著頭皮繼續說道:“至於能力,下官認為無非是人力和財力。我們人力充足,但錢糧匱乏。不過,可利用人力來彌補,比如石子,可以安排多餘流民採石後碎石鋪路。”

說完,他靜靜地站在一旁,等待周雲指示。

周雲對喬主事的表現頗為讚賞,此人務實聰慧,是個幹實事的人。

於是,他當場決定鋪設碎石路。

然而,在這個時代,碎石並非易事,大多靠人工捶打,對於較大石塊,則利用熱脹冷縮原理,先用火燒,再用冷水澆淋,使其破裂。

周雲無需操心這些具體操作,自有工房人員指導流民。

一行人又檢視了幾處地方後,周雲讓工房人員自行去測量路面,尋找石塊質地不那麼堅硬、便於碎石的山體。

而他自己,則帶著二十來個警衛朝著大陽鎮方向而去,他要去了解當地地形地貌,為後續剿滅澤州王家做好準備。

只是,他並未察覺到,一場危險正悄然降臨。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