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部分(第2/5頁)
章節報錯
嗅到了一些蛛絲馬跡,他坐不住了,暗下與和他有勾結的那幾個大華的鄰國通氣,讓他們同時在大華的邊境製造麻煩。
現今,大華東邊的東瀛、高麗,擺出了蠢蠢欲動的姿態。而大華北面的突厥,更是已經派出了先頭部隊,陳兵大華的邊界。這幾處的異動,讓大華的東、北邊境,同時緊張了起來。
東瀛、高麗這兩個國家雷曉飛當然知道,就是他前世的日本和朝鮮。這兩個國家對中國這塊肥肉,自古都有窺覬的野心。不過,以這兩個對中華來說只是袖珍小國的國家,因那人少資源缺的致命缺陷,在遠古無先進武器的年代,從來就沒有能在中華的身上佔到絲毫的便宜,所以雷曉飛現時也不怎麼把它們放在眼裡。
至於突厥呢,在雷曉飛的前世根本就沒有這個國家,他也只是從一些描寫古代的武俠小說中,知道這個部落屬於中亞地區的一個民族。
在雷曉飛腦中,對這個突厥印象最深的,還是在黃易大師的《大唐雙龍傳》中描述的一件事,就是在李世民剛剛即位之時,突厥的頡利可汗率兵20萬直襲唐都長安城外的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裡,震動京師,後來,還是寇仲以強橫的武技擊傷頡利,才讓突厥退兵。
長安就是雷曉飛前世的西安。西安歷代都是中華的腹地,在初唐的盛世,能揮兵打到了中原腹地,這個突厥也夠強橫了。
雷曉飛雖然知道古時候有這麼的一個部落,但卻一直都不知這個國家或者部落的國土在哪?是在他前世的內蒙古地區?或是在外蒙古地區?還是在山西?
雷曉飛就向正勤皇出言瞭解這個叫突厥的國家或者部落。
正勤皇向雷曉飛介紹了突厥部落的情況,並說出了這個部落與大華帝國的關係。
突厥是一個以遊牧為生的民族,這個民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這個民族的人,生活條件極其艱苦,惡劣的天氣、極少的耕地和野獸出沒的自然環境,讓他們世代飽受折磨。也正因為這些艱苦的條件,養成了這個民族的剽悍。
為了改變惡劣的生活環境,突厥人長期向四鄰的國家發動侵擾,四處掠奪其它部落的資源和人口,讓其它部落的人為他們做奴隸。由於長年不斷的戰事,讓這個部落的人很能打仗,他們的戰術,是以來去如風的馬戰最為著稱。
突厥本來與大華並不接壤,在正勤皇的父親那一代時,突厥侵佔了與大華北部接壤的契丹族,這樣,突厥才與大華有了邊界。
在正勤皇的父親那時,突厥也曾對大華進行過多次的騷擾,不過,其時的大華兵強馬壯,每次兩國的衝突,都以突厥損兵折將告終。突厥在騷擾多次未果之後,就遣使向大華請和,並每年向大華上貢良馬、鐵器等方物,並簽約再也不犯大華。
突厥歸伏的這種情形,一直維持到了正勤皇不能執政前。而正勤皇不能執政的十年來,忠王因爭取不到軍方的支援,為了起事,就勾結和唆使突厥,雙方暗中訂下了攻守同盟。
突厥因一直就對大華的軍力心懷畏懼,所以這十年來,他們雖然與忠王勾結在邊境這一帶小打小鬧,但始終就不敢大規模行事。
這次,可能是忠王已經感覺到了自己危在旦夕,就不顧一切地鼓動、唆使突厥出兵。也不知他使用什麼手段?許下什麼條件?突厥終於還是出兵了。
正勤皇估計忠王與他勾結那方的策略,是讓東瀛、高麗這兩國,牽引大華的軍力,然後讓突厥視情行事。
這樣一來,邊境的情形就比較麻煩,假如突厥這邊有了突破,東瀛、高麗那邊就可能同時起事,忠王的人再在內接應,那大華的王朝就危險了。
聽了正勤皇的介紹和分析之後,雷曉飛又向正勤皇問了他憋在心中很久、也曾問過丹楓而沒有答案的問題。他問道:“父皇,我就是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