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源泉之始終(第2/13頁)
章節報錯
是自身淺薄學識的表露。
對於一切的文化而言,都是歷史,過去千年是歷史,現在也是未來的歷史。
君子論跡不論心,每一個人都有私心,根本就是懶惰的、貪婪的、醜陋的、骯髒的,這對作者個人來說也是這樣,這就是人性。
對於無名這個矛盾的人,功大於過,最後李克選擇只見功,不見仇,也為了無名報仇。
在現實中,就我所說,一個人,不論他是什麼人,這一輩子都不可能不犯錯,不可能永遠正確,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物對於每一個人的評判都不一樣。
因為正確本就不是某一個個體、國家乃至時期說了算,先從小正確來說。
遠說西方的戈爾巴喬夫,在他當年執政的時候,也未必不是一個為國家做出了貢獻的人。(親手毀滅了自己那腐朽的政黨,當時的民眾可沒覺得他不好。)
可現在看來,又有很多人因為自己的“麵包”受到了影響,反而認為他當年或許是做錯了。
作者親歷十二個半小時工作制,然而只有一份微薄的工資,需要工作兩三天才能勉強吃上一頓不錯的海底撈。
見微知著,可見貧富差距,貧富差距的懸殊,會導致國家滅亡嗎?
其實我們的國家知道下面人開始鬧的原因,不要把統治者想的蠢啊,他們往往是社會歷史上最聰明的人,他們對於政治這方面瞭解太多了,他們有著無窮無盡的實操機會,他怎麼可能會不明白呢?
其實就是現在的社會主要矛盾,分配不均嘛。
對於上面的問題,我不知道會不會滅亡,但我知道在歷史上每一個盛世,永遠都會打著人人平等的旗號。
東西方哲學家都有一個觀點,那就是人們一直有一個樸素信仰--平等。
這是很恐怖的東西,不患寡而患不均,這是很不符合統治者利益的。
所以看三國時期,不能什麼都說諸葛丞相好。
所以對於諸葛亮的評價,是一個很矛盾的人。
在他活著的時候,為了北伐,犧牲了很多人的利益,那是真的做到了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那是平等地剝削整個蜀國的民眾。
而在他自己過得怎麼樣呢?過得也不好,去世的時候只有薄田五十畝和八百畝桑樹林。
這個好像很多,但是,要橫縱對比,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官員能夠像蜀國的官員那樣節儉,那樣一心。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那些失敗者,很少有一個國家的丞相遺產只有這麼一點。
民眾有怨言,但是看到丞相都這樣了,你也不能說什麼,丞相也就是一個富一點點的平民了。
到丞相去世的時候,劉禪開始了搞土木,開始了享樂,那就不行,百姓就開始了怨言,但是劉禪這個人,從帝王的角度來看,歷史上比他奢靡的皇帝多了去了,他已經很不錯了。
但是就是不行,先前平等的思想在丞相時期就廣為流傳了,那後來人們就開始紀念丞相了。
說近的,毛時期,那個時代確實很窮,甚至有著人吃樹皮的傳言,這在我們這個年紀來看,已經無法得到真正的歷史真實。
但是,我根據中國這個所謂的偉大歷史來看,吃樹皮之類的生存應該是老傳統了。
根據各種歷史的考證,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現在的生活,確確實實地超越了曾經有記載的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那為什麼你還感覺不滿呢?
接下來的,大概就相當於丞相去世後的劉禪時期了,開始了奢靡,而且速度很快,再加上品類豐富,嚴重地讓每一個人感受到了不平等,所以現在的、以前的社會對於富人,多半還是有著自己的怨言的。
你說知識,就好比天命一樣抽象,就無異於把有錢的人都比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