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裡去加工,那麼自己為什麼不能辦一個糧食加工廠呢?想到了,說幹就幹,他跑遍親朋好友,籌了3 000多元錢,悄悄買來脫殼機、軋麥機、碾粉機、電動機等,他不怕別人割自己的“資本主義尾巴”,但還是不要過於聲張的好。儘管謹慎小心,但很不幸的是,電動機從支撐架上掉了下來,差點鬧出人命,鄉領導聞訊趕來,他的糧食加工廠還沒有開張就流產了。更慘的是,為了這個小廠,魯冠球傾注了所有的心血,到頭來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且還背了一身債。為了應付頻頻上門的債主,他不得不以原價格的1/3變賣機器,最後無奈之下賣了家裡的一間房子。生活是殘酷的,本想闖出一番名堂,結果卻成了不折不扣的“敗家子”。
按理說這個時候的魯冠球該收手了,他已經吃夠了創業的苦頭,運氣從來沒有光顧過自己,反而是一次次備受命運的捉弄。但很快人們吃驚地發現,一個不起眼的小鐵匠鋪又開張了,頂著嚴酷的高溫,這個年輕人帶著幾個夥伴整天叮叮噹噹地揮舞著大鐵榔頭,沒日沒夜地幹起來。但最讓魯冠球感到難受的,不是常人難以忍受的勞動強度,而是常常要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一連轉戰了七八處,每當風聲緊時,他的私營小廠就有可能關門。但半個世紀後,正是從這個鐵匠鋪走出了一家跨國企業,很多前來參觀的人走進萬向的總部時,會不經意地與那個不到80多平方米的鐵匠鋪原址擦肩而過,那當年熱火朝天的打鐵聲彷彿依然在四周迴盪。
很多年以後,魯冠球談到自己的創業經歷時曾這樣總結:“人說‘世上三樣苦,打鐵搖船磨豆腐’,我除了沒有磨過豆腐以外,其餘的苦頭都算是吃過了。我深深地感到,創業確實要吃苦流汗,誰流的汗水多,誰的業績就創得大,一分耕耘總是有一分收穫。當然,要不斷創業,就得不斷付出辛勤的勞動。”直到今天,魯冠球的身體裡還殘留著當年打鐵留下的碎片。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魯冠球:自己的夢自己圓(3)
用“幹”字解釋一切
【觀點】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精神力量不行,一個人也是如此。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缺少的不是能力,而是勇氣;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信心;缺少的不是機遇,而是一種韌性。”
【核心提示】
成功的秘訣是什麼?魯冠球的回答很簡單:吃苦流汗!在創業的道路上,我們隨時會遇到意外的危機,會遭遇到環境的不公,會不得不作出各種妥協,也會有因此而意志消沉、情緒低落的時候,但只要自己不打倒自己,誰也別想打倒你!
【進階閱讀】之危機背景
1969年,25歲的魯冠球終於結束了東躲西藏的打鐵生涯,意外地當上了公社原有農機廠的廠長。
對於這次突然的機遇,魯冠球事後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現代社會是講求高效的社會,也是競爭激烈的社會。機會是存在的,但不可能永遠存在,更多的時候機會只在一瞬間存在,只有具備主動精神的人,才能立即抓住它;而猶豫遲疑、等待觀望的人,永遠只能是與機會擦肩而過。機遇總是給予有準備的人。如果你沒有規劃,沒有準備,機遇來了也會溜掉的。我們小時候捕魚,魚順水而遊,如果你事前紮下了籠子,它游過來時不就擋住了嗎?沒準備好就會手忙腳亂。”事實上,當初公社領導之所以找到魯冠球,也是看到他已經紮好了“籠子”。
廠長並不好當,雖然魯冠球連想也沒想就一口應承了下來,滿腔熱情地揣著這些年一分一厘掙來的4 000元錢和鐵匠鋪裡所有的家當,和7個創業夥伴投奔了公社,但一切只是剛剛開始。
有了一個相對安穩的事業環境,魯冠球可以甩開膀子幹了,但在整個20世紀70年代,他同樣不是一個幸運兒。為了小廠的生計,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