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此也。康熙雍正年間去今未遠,生齒之繁固不如是之甚速,且我國家氣運與天無極,豈再數百年而養民無善策乎?若旱澇災祲何時蔑有,顧此豐彼嗇,原可相濟,查邇年各省雖有偏災,而報豐稔者亦復不少;至囤積居奇久經嚴禁,地方官自當實力奉行,何至積弊連年,聽其壟斷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存檔案,1140…035。比較之下,不難發現歐堪善所言多不出乾隆八年上諭之範圍。
'10' 《高宗實錄》卷304。
'11' 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存檔,可以查詢到的有關奏摺已有二十六份,除一份外(山東),所有的原件差不多都找到了;參見鄧海倫(Dunstan):《政府還是商人——十八世紀中國的政治經濟學與政治過程》、魏淑民:“乾隆朝糧政事件的再探討”。
'12' 參見乾隆三年十二月庚辰諭。
'13' 參見魏淑民:“乾隆朝糧政事件的再探討”。
'14' 參見高王凌:“另類的金川”(2010,未刊文稿)。
'15' 《高宗實錄》,卷332,乾隆十四年正月辛亥諭。
'16' 《高宗實錄》,卷332,乾隆十四年正月己未諭。
'17' 乾隆十三年七月辛丑,《高宗實錄》卷319。
'18' 乾隆十三年十二月壬辰,《高宗實錄》卷330;按:不少學者以為倉庫真的多存有1400萬石糧食,其實它是不存在的,只是就那4800萬石擬議存額而言的一個假設。
'19' 乾隆十七年七月丙寅,《高宗實錄》卷396。
'20' 高王凌與王業鍵、白彬菊的分別談話,1987,美國。
'21' 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己卯,《高宗實錄》卷695。
'22' 乾隆九年三月辛丑,《高宗實錄》卷213。
'23' 乾隆十三年五月乙酉,《高宗實錄》卷314。
'24' 《清史稿·王亶望傳》。
'25' 乾隆五十二年五月甲申,《高宗實錄》卷1281。
'26' 袁枚:“上兩江制府請停資送流民書”,《袁枚全集》二,240。
'27' 乾隆十五年正月辛未諭:至去歲所頒諭旨,原因外省修理工程,未能酌量緩急,所當留有用之經費,以資調劑,初不為減省錢糧起見。……上年軍務告竣,歲值豐登,庫帑儲備,盡已寬裕,無事鰓鰓過計,《高宗實錄》卷357。如果說在乾隆十三年前後曾有過財政上的考慮,那也是一時的,不是長遠的,是行政性的,不是政治性的,何況在那幾年正在實施全國普免,所免稅額在三千萬以上呢。
'28' 參見和衛國:“乾隆前期納谷捐監研究”,《明清論叢》第七輯,2006,頁384400。
'29' 參見鄧海倫:“試論留養資送制度的廢除”,荒政會議論文,2005年,北京。在會上就這一問題的定位,幾位國外學者,如李明珠、魏丕信與鄧海倫之間還發生了有益的爭論。顯然,所謂留養資送制度的興廢,是遠不足以概括這一問題的。
'30' 參見乾隆十四年二月庚子,三月己酉,四月乙酉,丙午,五月癸亥等。
'31' 乾隆十四年三月乙卯。
'32' 乾隆十四年七月壬子:與準噶爾交易之事,若在官承辦,貲本價值,亦必不能如商人之斟酌減省。應仍令商辦,而官為總攝照看,庶為妥協。
'33' 參見孫喆:“清前期蒙古地區的人口遷入及清政府的封禁政策”,《清史研究》1998:2。
'34' 在伯克利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演講之後,魏斐德教授(F·Wakeman)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