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對之土司,過去傳言已被燒死,實則在逃。

'9' 以上《清高宗實錄》,卷三二九。

'10' 《清高宗實錄》,卷三三一。

'11' 參見高王凌“乾隆之治”(未刊文稿)。

'12' 《清高宗實錄》,卷三二八。

'13' 《清高宗實錄》,卷三三〇。

'14' 《清高宗實錄》,卷三三一。

'15' 《清高宗實錄》,卷三三〇。

'16' 《清高宗實錄》,卷三二九。

'17' 《清高宗實錄》,卷三三〇。

'18' 《清高宗實錄》,卷三三一。

'19' 參見《清通鑑》乾隆十三年卷、《清史編年》第五卷。

'20' 《清高宗實錄》,卷三三一。

'21' 參見《平定金川方略》,卷二二;《清史稿》,卷五一三,《土司二·四川》;《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125—126頁,《清通鑑》乾隆十三年卷、《清史編年》第五卷;嶽鍾琪亦曾奏及:“每打一碉一寨,大者,官兵帶傷不下數百名,小者,不下百數十名,現今帶傷官兵,每百名中竟有數十,且有身帶四五處傷不等者”,《清高宗實錄》,卷三二五。

'22' 參見《金川紀略》,《清通鑑》乾隆十三年卷、《清史編年》第五卷。

'23' 以上見《清高宗實錄》,卷三三二。

'24' 《清高宗實錄》,卷三三三。

'25' 以上參見《清高宗實錄》,卷三三四、三三五,《金川紀略》,《清通鑑》乾隆十三年卷、《清史編年》第五卷。

'26' 關於這場戰爭的緣起,清朝一方的史料把過錯都推在了對方身上,如說他們搶劫行旅(“夾壩”),侵略友鄰,威脅進藏道路塘訊等。而據劉松齡說,這次衝突發生的原因,不過是為了爭取“無限通商貿易的自由”,以上參見高王凌:“劉松齡筆下的乾隆十三年”,《清史研究》。

清代政治史之我見

大約兩年之前,我在清史研究所全所會議上提出,清代“政治史研究”應作為清史所的“主導方向”,當作一面“大旗”來打(針對以前的“近代史研究所”與“邊疆民族研究所”之譏)。

2010年,清史所終於召開了清代政治史國際會議,這是一件好事。但透過這次會議,也發現對“清代政治史”的內涵,還有許多不明確的地方。有必要大家一起來作進一步的探討(參見有關會議評價的部落格)。'1'

一、從“寬嚴之辯”說起(一脈相承回覆到蕭一山的老路)·乾隆朝的階段劃分——乾隆十三年 如果說以前曾有一個政策進取和政府加強時期的話,乾隆十三年以後,許多方面都出現了政策的“收斂”。

如何定義這一個“收斂”和確定它的範圍呢?糧政無疑是首要的一個,其中包括捐監的停止,流民留養資送制度的廢除,菸禁、酒禁的解除等等。其他還有:

停止金沙江等水利、河工及地方工程;

停捕蝗收買蝗子等“非概可經官辦理”者;

改商業貿易之官辦者為“仍令商辦”,“而官為總攝照看”;

對蒙古開墾釋出嚴厲的“封禁令”;

限制和固定“火耗歸公”以來增加的地方行政開支;

恢復屢次免除的米豆關稅;

停議改鑄錢文,“以不治治之”;

浙江海塘(北岸)動帑官辦,(南岸)不若酌從民便,聽其自為修補,等等。

“收斂”的這些內涵是很難用由“寬”變“嚴”來解釋的。儘管由寬轉嚴是一個確實存在的現象,“寬嚴之辨”也成為一個被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