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講過,李淵出於戰略考慮,在佔領的城池佈防留守後,率大軍出霍邑,將大本營推進至馮翊駐紮。

接到李世民催促合兵一處進軍長安方向的信件後,此時李淵率領的義軍已收編不少前來投靠的將領和士兵,他命人訓練新兵,將部隊重新進行整編。

李淵考慮到攻取長安的過程中,扶風郡的戰略位置尤為重要,遂派遣劉弘基和殷開山率領大軍六萬人馬,南下渡過渭水,佔據長安故城,隨後再分兵向西攻取扶風郡。

渭水,是黃河的最大支流,位於中國中部,流經甘肅、寧夏、陝西三省,最終匯入黃河。這條河流不僅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歷史見證,全長818公里,渭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孕育了周、秦、漢、唐等盛世文明,相傳大禹曾在此導渭排洪,治理黃河,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渭水在歷史上曾有過航運記載,但由於自然條件限制,航運並未成為主要交通方式。渭水因水量不足、泥沙淤積等問題,航運條件依然嚴峻

長安故城(漢朝長安城)位於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部,大約在西安城圈西北10公里左右。長安作為中國的古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曾是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個王朝的都城,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

唐朝長安城則位於漢長安城的東南部,是隋朝都城大興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

如今,這片古老的土地上,西安作為陝西省的省會,繼續書寫著新的歷史篇章,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尋古訪今。

隋朝扶風郡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及咸陽市西部地區,在長安故城的西北方向,兩地相距大約200裡(100公里)。隋煬帝大業三年(607年),恢復郡縣制,岐州、隴州併為扶風郡,治所雍縣,轄雍縣等十縣。唐初改置岐州,天寶元年(742年)復為扶風郡,至德元年(756年),在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唐肅宗將扶風郡改為鳳翔郡,並升格為鳳翔府,號稱西京,與東都洛陽平起平坐,顯示出其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地位。

鳳翔郡的名字“鳳翔”二字來源於秦穆公之女弄玉與蕭史吹簫引鳳的傳說,象徵著吉祥和美好。如今的鳳翔區是陝西省寶雞市下轄的一個市轄區,繼承了其豐富的歷史遺產,成為寶雞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劉弘基、殷開山接到命令,彼時長安故城的隋軍已知曉李淵義軍前來攻打,雖有所防備,但在軍隊數量上與李淵義軍相比並無絕對優勢。

劉弘基、殷開山二將率領六萬大軍氣勢洶洶,隋軍在緊張備戰的同時,也試圖尋找機會出擊。

不久後,大軍順利向南渡過渭水,來到長安舊城下駐紮。長安舊城在當時仍為隋朝的重要據點,城內隋軍早有準備。當李淵軍隊抵達城下之時,城中隋軍便立即出城迎戰。

只見城門大開,隋軍如潮水般湧出。隋軍的先鋒是一隊騎兵,他們騎著高頭大馬,揮舞著長刀,吶喊著衝向李淵的軍隊。其後是密密麻麻的步兵方陣,步兵們手持長槍,槍尖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嚴陣以待。

劉弘基見隋軍出戰,毫不慌亂。他將六萬大軍迅速布成陣勢,步兵在前排成整齊的方陣,盾牌手穩穩地舉起盾牌,形成一道堅固的防禦牆,長槍兵在盾牌後面蓄勢待發;而騎兵則在兩側集結待命。

隋軍的騎兵快速衝向李淵軍的步兵方陣,試圖衝破防線。然而,當他們靠近時,劉弘基一聲令下,步兵方陣中的弓弩手萬箭齊發。密集的箭雨如黑色的幕布一般朝著隋軍騎兵傾瀉而下。一時間,隋軍騎兵馬嘶人喊,許多騎兵被箭雨射中,人仰馬翻。

隋軍的步兵方陣緊接著向前推進,試圖在騎兵被阻擋之時,一鼓作氣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