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格局決定命運,還看唐公李淵隋末風雲中的權衡與佈局(第1/4頁)
章節報錯
晉陽城外,李淵正率領著一眾心腹將領,緊張而有序地籌備著起兵反隋的大計。戰旗飄揚,兵甲林立,氣氛中瀰漫著一觸即發的緊張感。
此時,遠方的天際塵土飛揚,一隊騎兵疾馳而來,為首的正是西突厥的特勒阿史那大柰。他身披華麗的鎧甲,頭戴金冠,眼神銳利。
探兵進入營帳向李淵報告,原來特勒阿史那大柰是來歸順義軍的,李淵大喜,又得一員猛將。李淵急忙率眾將領出了營帳前去迎接。
阿史那大柰率領部眾來到李淵面前,他翻身下馬,向李淵深深鞠了一躬,然後站直身體,用帶著些許胡音的漢語說道:“李公,大柰特來歸順,願共舉大義,討伐隋煬帝這無道昏君。”
李淵聞言,自是欣喜過望。他上前幾步,親自扶起阿史那大柰,說道:“大柰將軍能來,實乃我義軍之大幸。突厥勇士勇猛善戰,若能助我,真乃神兵天降!”
阿史那大柰哈哈大笑,拍了拍胸膛:“李公過獎了。我阿史那大柰雖是突厥人,但也知隋煬帝昏庸無道,民不聊生。今日一見李公,便知天下英雄唯有李公一人。我願率領部眾,跟隨李公,共創大業。”
李淵聽後,欣喜之情更是溢於言表。他拉著阿史那大柰的手,一同走向營帳,開始商討起兵的具體事宜。而阿史那大柰的部眾們也迅速融入了李淵的大軍之中,為即將到來的反隋鬥爭增添了新的力量。
阿史那大柰,本姓阿史那氏,是突厥族人,原為西突厥特勒。西突厥是古代中亞地區一帶的遊牧民族的聯盟組織,一直是古中國邊境的主要威脅之一。阿史那大柰在隋朝時期,他曾跟隨處羅可汗歸附隋朝,並在隋煬帝征伐高句麗的戰役中立下戰功。後因突厥勢力與隋煬帝之間政治矛盾而決裂,不久聽說唐公李淵起兵反隋,就決定率眾歸附。阿史那大柰在唐朝建立後,繼續為唐朝效力,跟隨秦王李世民征討薛舉、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割據勢力,立下赫赫戰功。因功被拜為上柱國,封康國公,賜姓史氏。歷史評價他為一位忠誠、勇猛的將領,為唐朝的繁榮穩定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裴寂此時又提出建議,對李淵說道:“大將軍,我們此次南下關中,稽胡軍隊目前在西北方向的雕陰郡地區極為活躍,為解決後顧之憂,我建議可派使臣前往安撫。”
隋朝雕陰郡的治所大致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榆林市綏德縣,在隋朝時期屬於西北文化圈,與山胡等少數民族地區相鄰,其居民以質直、尚儉約、習仁義、勤於稼穡、多畜牧為特點。稽胡源於南匈奴,是匈奴的別種。南北朝時期,稽胡遷徙於今山西、陝西北部方圓七八百里的山谷間,從事農業生產,輔以蠶桑,以麻布為衣,與漢人雜處。
隋朝時期,稽胡曾多次發動叛亂。隋大業十年(614年)五月,雕陰郡人民不甘忍受隋煬帝王朝的苛刻壓迫,稽胡人劉鷂子首先聚眾起義。當時,另一稽胡族人劉迦論義軍正攻打雕陰郡治所,便與劉鷂子義軍聯合,兩軍密切配合,把隋軍打得一敗塗地,隨後在雕陰郡為據點,時常滋擾周邊地域。
李淵聽從裴寂建議,立即安排通議大夫(高階文官,皇帝的重要顧問,參與朝政討論和決策的官員)張綸前去安撫稽胡勢力。隨後繼續舉兵南下。
李淵義軍初期計劃是先攻取大興城(今西安),以控制關中地區。兩日後(公元617年七月十七日)義軍行至西河(今山西汾陽市),西河郡治所距晉陽城五十公里左右,位於晉陽西南方向。
因為旱情嚴重,李淵命令西河官吏負責安撫百姓,積極地發放救濟,幫助那些貧困無依的人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年滿七十歲的老弱散官,李淵下令免除他們的散官職務,讓他們得以安享晚年。這一政策不僅體現了李淵對老年人的尊重和關懷,也減輕了他們的社會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