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發生的另一種結局。

進入八月,沈叔安將糧食運來,天公亦作美,霧靄漸散,雲彩消退,日光灑下。

李淵命將士曬晾鎧甲,整飭軍械,繞行山腳,避開泥濘之路,抵達霍邑城下。

宋老生始終堅守城門,不肯出城應戰。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二人帶領數十騎精銳騎兵來到城下,揮鞭指揮義軍前軍,佯作要圍城之勢,並命軍士辱罵宋老生。宋老生憤怒不已,實在難以忍受,遂率領三萬大軍出城迎敵。

李淵率領數百騎精兵迅速趕到,見宋老生出城列陣,便命殷開山催促後軍急速增援。大軍很快抵達戰場,李淵本打算讓將士們先稍作進食再展開決戰。

李世民卻諫言道:“敵軍已然出城,我等當立即發起進攻,先將其消滅再進食不遲!”

於是,李淵與李建成在城東佈陣,李世民則在城南列陣,引誘城內隋軍從東門衝出。

李淵與李建成率部迎頭截擊,隋軍亦十分勇猛,蜂擁而上,一度將李淵的大軍逼退數丈。

此時,柴紹率精兵千餘衝入陣中,指揮將士奮力反撲,義軍方才勉強穩住陣腳。

宋老生再度率兵從南門殺出,直撲城東,企圖夾擊李淵大軍。此刻,李世民正在南邊待戰,見此情形,他連忙與軍頭段雄自高處衝下,直擊宋老生後方,宋老生無奈,只得回馬與李世民交戰。

段雄,字志玄,出生於武威郡姑臧縣,隨父親客居太原,少年時以勇敢著稱,是唐朝時期的著名將領,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十位。段志玄參與了晉陽起兵,隸屬於秦王李世民部下,後曾擒獲屈突通,平定王世充,任秦王府右二護軍。他參與了玄武門之變,擁戴李世民即位,升任左驍衛大將軍,封樊國公。段志玄晚年擔任西海道行軍總管,征討吐谷渾。貞觀十六年(642年),段志玄病逝,享年四十五歲,被追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諡號忠壯,段志玄深受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段志玄以其勇猛和忠誠著稱,李世民曾稱讚他超過周亞夫(西漢時期的著名將軍),是真正的將軍。

此刻,李世民手握兩把大刀,奮勇當先,左砍右劈,一連擊殺數十人,身上血跡斑斑,雙刀皆捲刃,旋即換刀繼續殺敵。段志玄等人緊隨其後,奮力搏殺,以一當十,以十當百,使得隋軍潰散奔逃,人仰馬翻。

李世民令士兵高呼:“宋老生已被擒獲!隋軍速速投降!”

此時,城東的隋軍正在與李淵的大軍混戰,勝負未分。忽聞主將宋老生被擒,隋兵慌忙向城中退兵。

李淵乘勢率義軍緊逼猛殺,隋兵很快退回城中,緊閉城門,唯餘宋老生一支孤軍進退維谷。欲退南門時,卻遭到李世民攔截,欲退東門,又被李淵與李建成擋住。兩路義軍向宋老生圍攏,宋老生自忖大勢已去,下馬欲投水自盡,這時,劉弘基策馬而至,揮刀將宋老生斬為兩段。宋老生的部眾也皆命喪黃泉,屍體綿延數里。

宋老生雖然在軍事上有一定的才能,但在戰略決策上存在缺陷,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和死亡。他的故事在《興唐傳》等文學作品中被廣泛傳播,成為隋末唐初歷史的一部分。宋老生在歷史上被視為隋朝末年一位較為頑強的抵抗者,他的堅守和勇敢作戰體現了古代軍官的職業操守和戰鬥精神。

李淵命將士速速進食,餐畢繼續攻城。此時天色漸暗,眾人齊心協力,攻入城中。隨即,李淵下令投降者免死,城中兵吏盡數投降。

李淵命人張貼安民榜文,接見昔日官吏,去留與否聽其自便。已投降的軍兵,若願回關中,李淵皆授予五品散官,登記在冊後當日即可遣返。五品散官制度類似於當今自主擇業的轉業軍官,退役回鄉後,不再安排工作,但可以繼續領取工資俸祿。

裴寂等人認為如此授官過於草率。李淵笑道:“隋主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