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裝出一副十分驚訝的樣子,眉頭微微一皺,怒道:“不得胡說,王威、高君雅乃是朝廷重臣,又是本府班子成員,對我工作更是傾全力支援,若要誣告,定當治你重罪!”

於是,李淵親自接過劉政會手中的密信,開始仔細審閱起來。

只見信上寫著:“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暗地裡引突厥來攻城”等話。

李淵立刻把信甩給王威,顯得很不高興。王威還沒看完,就捋起袖子,大聲罵道:“你這奸人,竟敢來誣陷我們二人?”

李淵冷笑一聲,說道:“叛徒不叛徒,問問你們兩人就知道了,來人,將此二人速速拿下!”

王威和高君雅意識到事情不妙,立馬一起往外面跑去。可是,他們才剛剛踏出門口,就被軍兵團團圍住,緊接著就被捆綁得嚴嚴實實。

原來,李世民早已指揮劉文靜、劉弘基、長孫順德三人做好準備,只待二人跳入埋伏。將王威和高君雅擒獲後,李淵命人將他們投入了大牢嚴加看守。

無巧不成書,兩天之後,果然有數萬突厥兵馬前來攻打晉陽。李淵多年來與突厥軍多有交鋒,對突厥軍隊的作戰風格、戰術特點頗為了解。他深知突厥軍擅長勇猛衝擊,卻在謀略運用方面有所欠缺。於是,李淵命令裴寂等人分別埋伏起來,並且大開四面城門,城頭上不插旗幟,士兵也不許向外探頭,更不許發出任何聲響,故意營造出太原城毫無防備的假象,以此確保城內城外道路暢通。

突厥兵一路衝進外城之後,看到內城城門大開著,都十分詫異,彼此對視,心中滿是疑慮。喧鬧了一陣子後,突厥兵竟然選擇出城離去,殊不知這是中了李淵的“空城計”。

那麼,突厥兵為何沒敢進入內城呢?要知道,在戰場上,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突厥兵擔心內城之中早已佈下埋伏,就等著他們進入這個陷阱,好來一場關門打狗的戰鬥。在這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稍一疏忽就可能全軍覆沒,遭受慘重的損失。所以,他們只是搶掠了一番,就急急忙忙地撤軍退去了。

突厥兵退後,李淵命人將王威和高君雅五花大綁地帶到鬧市,對軍兵和百姓們說:“就是這二人把突厥兵招來的,你們覺得他們該殺嗎?”

百姓們信以為真,紛紛高呼該殺。李淵見狀,一聲令下,兩顆血淋淋的人頭隨即滾落在地。

王威和高君雅的死,在正史書籍中均有記載。《舊唐書》卷一記載,李淵在晉陽起兵時,王威和高君雅懷疑李淵有反叛之意,因此謀劃在李淵前往晉祠祈雨時,意圖趁機殺害李淵。然而,他們的計劃被李淵得知,李淵遂先發制人,指使劉政會誣告王威和高君雅勾結突厥,意圖謀反。隨後,李淵以謀反罪將二人斬首。

《新唐書》本紀中也提到了這一事件,內容與《舊唐書》大致相同,強調了李淵在起兵過程中的智謀和果斷。《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八十四記載了李淵誣殺王威和高君雅的過程,詳細描述了李淵如何利用突厥軍隊的壓力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這些正史書籍的記載,共同描繪了李淵在起兵反隋過程中的關鍵一步,即透過誣殺王威和高君雅來消除內部的威脅,為後來的起兵和建立唐朝掃清障礙。

王威和高君雅之死,類似這樣的事件在中國古代史中比比皆是。是單純的權力鬥爭策略,還是另有更深層次的謀劃在暗中發酵,這一切往往如同迷霧般籠罩在歷史的深處,等待著後人去探尋真相。

那麼,李淵勇敢的邁出了第一步,後續又會發生些什麼呢?我們下章再繼續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