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宇文化及垂死掙扎,李密歸唐未被重用內心生怨(第4/5頁)
章節報錯
禮,今日之舉恐助長其驕橫之氣,日後更難駕馭。”
李淵嘆了口氣,緩緩說道:“朕何嘗不知?但突厥勢大,若不加以安撫,北疆恐生變亂。今日之舉,實屬無奈。”
與此同時,骨咄祿回到驛館,對隨從得意地說道:“大唐皇帝也不過如此,竟讓我坐上他的御座!看來突厥鐵騎的威名,已讓他們心生畏懼。”
隨從們紛紛附和,笑聲中充滿了輕蔑。
作為開國皇帝,李淵深知突厥的強大與威脅。他在宴會上表現得親切而大度,但內心卻充滿了無奈與隱忍。他的舉動既是為了穩定北疆,也是為了爭取時間,集中力量平定中原。
突厥使者的形象傲慢而自信,他對李淵的示好毫不領情,反而更加輕視唐朝。他的言行反映了突厥人對中原政權的態度,也為後續的衝突埋下了伏筆。
作為李淵的親信大臣,裴寂對突厥的威脅有著清醒的認識。他的進言體現了唐朝內部對突厥問題的擔憂,也為後續的政策調整提供了依據。
果然,李淵的示好並未換來突厥的真心合作,反而助長了他們的驕橫之氣。此後,突厥屢次南下侵擾,邊境百姓苦不堪言。李淵雖多次派遣使者交涉,但突厥始終態度強硬,甚至要求唐朝進貢更多的財物。
這一事件成為唐朝初期外交策略的一個縮影。李淵的隱忍與妥協,雖暫時緩解了突厥的威脅,但也暴露了唐朝初期的弱勢。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透過一系列軍事與外交手段,才最終解決了突厥問題,為大唐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此時,被王世充打得節節敗退的李密,狼狽不堪地帶著僅剩的一萬殘兵敗將,即將到達長安。
曾經的瓦崗軍領袖,如今已是末路英雄,心中充滿了不甘與無奈。他看了一眼身後疲憊不堪計程車兵,心中暗想:“我李密曾擁百萬之眾,威震中原,如今卻落得如此下場。但若能歸順唐朝,或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與此同時,唐高祖李淵接到探子的報告,得知李密即將抵達長安。他深知李密雖敗,但其在山東一帶仍有極高的威望,若能妥善安置,必能為唐朝所用。於是,李淵立即派遣使者沿途迎接,並帶去豐厚的賞賜和慰問。使者絡繹不絕,沿途相望,場面頗為隆重。
李密見唐朝如此禮遇,心中大喜,對手下的將領們說道:“我李密曾擁百萬之眾,如今雖解甲歸順,但山東數百座城池的豪傑仍聽我號令。只要我在此,派人前去去招撫,他們必定會紛紛歸順唐朝。我的功勞,比起東漢的竇融也不遑多讓,朝廷難道不會給我一個高官顯位嗎?”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自信與期待,彷彿已經看到了自己重回權力巔峰的景象。李密將自己比作竇融,因竇融是東漢初年的重要人物,原本是割據西北的軍閥,後來歸順光武帝劉秀,成為東漢開國功臣之一。他的歸順對東漢的統一大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深受劉秀的信任和重用。竇融不僅被封為高官,還被賜予顯赫的爵位,家族也因此顯貴。他的故事被視為“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典範,是亂世中歸順明主並獲得厚待的典型例子。
然而,現實卻遠不如李密所願。李密抵達長安,最初確實受到了唐朝朝廷的熱情接待,但很快,有關衙役部門對他們瓦崗軍的供應和接待逐漸變得簡薄,他帶來計程車兵甚至連續幾天吃不上飯,士兵們飢腸轆轆,心中怨氣漸生。
一名老兵忍不住抱怨道:“我們千里迢迢來投奔唐朝,卻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這算什麼待客之道?”
幾日後,李密被任命為光祿卿、上柱國,賜爵邢國公。光祿卿主要負責宮殿門戶的管理,同時兼管皇室膳食、帳幕器物等事務。光祿卿這一職位始於南朝梁,北齊時期稱為光祿寺卿,隋唐時期沿置,從三品。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曾一度改稱司宰正卿和司膳卿,後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