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舊稱。

上柱國在唐朝是正二品級,是對作戰有功人員的特別表彰。上柱國是勳級中的最高等級,相當於十二傳軍功,授予在戰場上表現卓越的將領。在隋末唐初,上柱國雖然地位較高,但已經開始走向虛職化,成為對功臣的一種普遍賞賜。

唐初,許多功臣都被封為光祿卿和上柱國。例如,秦瓊在唐朝開國後被封為翼國公和上柱國。此外,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前也被封為秦王和上柱國。

唐朝皇帝李淵對於李密的任命,表面上看,這是對他的重視,但實際上,這些職位並無實權,只是虛銜而已。李密心中大為不滿,暗自思忖:“我李密曾是一方霸主,如今卻只能做個閒散官員,這如何能甘心?”

更讓李密感到憤怒的是,朝中大臣多對他輕視,甚至有些當權者公然向他索要賄賂。

一次,一位權臣私下對李密說道:“李公雖有名望,但若想在朝中立足,還需多多打點。”

李密聞言,臉色鐵青,冷冷回道:“我李密一生行事光明磊落,豈會做這等齷齪之事?”

然而,他的拒絕卻換來了更多的冷眼與排擠。

儘管如此,唐高祖李淵對李密卻始終禮遇有加。他常常在朝會上稱李密為“弟”,言語間充滿了親切與關懷。

李淵曾對李密說道:“賢弟才華橫溢,朕甚為欣賞。若能安心為朝廷效力,必能成就一番大業。”

李密雖心中不滿,但面對李淵的真誠,也只能勉強點頭稱是。

為了進一步拉攏李密,李淵還將自己的表妹獨孤氏嫁給李密為妻。婚禮當天,長安城內張燈結綵,熱鬧非凡。李淵親自出席,舉杯對李密說道:“今日賢弟與獨孤氏喜結連理,朕心甚慰。願你們白頭偕老,共譜佳話。”

李密勉強擠出一絲笑容,心中卻五味雜陳,表面的風光並不能掩蓋李密內心的失落與憤懣。他曾在瓦崗軍中叱吒風雲,如今卻只能在長安城中做一個無權無勢的閒散官員。每當他回想起昔日的輝煌,心中便充滿了不甘與怨恨。他暗自發誓:“我李密絕不會就此沉淪,終有一日,我要重新崛起,奪回屬於我的一切!”

李密作為曾經的瓦崗軍領袖,如今卻成了敗軍之將,屈居他人之下。他心懷不甘,渴望東山再起,但現實的冷遇讓他感到憤怒與無奈。他的自信與野心在長安的冷眼中逐漸被消磨,但內心深處仍埋藏著反抗的種子。

作為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深知李密的利用價值。他對李密表現出極大的禮遇與關懷,試圖透過聯姻和封賞來安撫這位曾經的對手。然而,他的真誠背後,也隱藏著對李密的不信任與防備。

唐朝的朝臣們對李密的態度複雜,既有輕視,也有忌憚。一些權臣趁機索賄,試圖從李密身上撈取好處。他們的行為反映了唐朝初期的官場風氣,再加上李密的不滿與野心也為後續的叛亂埋下了隱患。李密的命運亦成為了亂世中英雄末路的縮影,展現了封建社會權力鬥爭的殘酷與複雜。

至於李密在唐朝朝廷中能否站穩腳跟,他的結局和命運又將會如何,我們下章再接著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