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隋末梟雄李密的強勢崛起(第5/6頁)
章節報錯
徹底切斷。接著,這些勝利在望的將士們開始肆意放縱起來,如入無人之境般在城中大肆劫掠,一時間,回洛倉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然而,東都洛陽方面自然不會坐視不管。面對李密軍的來勢洶洶,他們迅速集結起兵力展開了反擊。儘管裴仁基等人英勇善戰,但終究寡不敵眾,在激烈的戰鬥後,他們不得不帶著殘兵敗將落荒而逃。
此時,李密得知前方戰事不利,毫不遲疑地親自率領大軍前來支援,並最終選擇在回洛倉安營紮寨,準備與東都的軍隊展開一場持久戰。要知道,此時東都的援軍有備而來,軍力不容小覷。城中尚有二十多萬雄兵強將嚴陣以待,他們晝夜不停地登上城牆巡邏警戒,手中的梆子聲此起彼伏,一刻也不敢鬆懈,甚至連身上的鎧甲都未曾解下過。
李密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他繼續調兵遣將,對偃師(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和金墉(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區)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可惜的是,這兩座城池防守堅固,易守難攻,任憑李密如何用盡渾身解數,始終無法將其攻克。
強攻了十多日,眼見久攻不下,且己方損失慘重,李密無奈之下只得下令撤軍,退回洛口重新整頓兵馬,再謀良策。
經此一戰,洛陽城中糧食極度匱乏,百姓們陷入了飢餓與恐慌之中。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城內的布帛卻堆積如山,數量之多令人咋舌。由於缺乏其他可替代的材料,人們無奈之下只能將這些珍貴的絹用來製作汲水的繩索。而原本用於製衣保暖的布料也被拿來當作生火做飯的燃料。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越王楊侗心急如焚。他當機立斷,派出大批人馬前往回洛倉搬運大米進城,以解燃眉之急。
與此同時,為了抵禦李密可能發起的進攻,楊侗還精心部署了兵力。他調撥了五千名精銳士兵駐紮在豐都(今洛陽城內商業區),另外又有五千名士兵分別駐守在上春門(隋唐洛陽城東牆居中的一座城門,當時稱為建陽門)和北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部,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墓葬地,有著“生在蘇杭,死葬北邙”的說法)。這三支隊伍各自安營紮寨,並相互呼應連線成一個嚴密的防禦體系,共計九個營寨分佈於東都城周圍。
每個營寨都戒備森嚴,士兵們日夜巡邏,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們時刻保持著高度警惕,密切關注著城外李密軍隊的一舉一動,隨時準備迎接未知的戰鬥。整個東都沉浸在一片緊張的氣氛之中,所有人都祈禱著這場危機能夠儘快過去。
李密撤回洛口不久,又派房獻伯攻打汝陰郡(今安徽省阜陽市)。房獻伯是隋末起義將領,濟陰人(今山東定陶西北),曾與房彥藻共事。隋煬帝大業十三年(617年),房獻伯率領瓦崗寨農民起義軍一部攻陷汝陰(今安徽阜陽),當地人積極響應,大獲全勝。
沒多久,淮陽(今周口市淮陽區)太守趙妷率全郡投降了李密。李密得了支援,再次率領三萬大軍重新佔領回洛倉,並大舉修築營壘,以此來逼迫東都。
東都洛陽城內段達等人率領七萬大軍出兵抵抗。在回洛倉北面展開激戰,隋軍潰敗逃走。李密此時讓他的幕府祖君彥向各郡縣釋出檄文,列舉煬帝的十大罪狀(前文我們提到過的《為李密檄洛州文》):“用盡南山的竹子,也寫不盡他的罪惡;決開東海的波濤,也洗不盡他的惡行。”
越王楊侗眼見東都洛陽岌岌可危,卻不見援軍前來,便派遣太常丞元善達秘密潛入起義軍之中,歷經艱險前往江都。元善達到達江都後,又好不容易才見到了楊廣的面。
元善達急忙跪下向隋煬帝奏報說:“李密擁有百萬大軍,圍攻東都,佔據洛口倉,城內已經沒有糧食。如果陛下能迅速返回,那些烏合之眾必定會潰散;否則的話,東都將一定會失守。”
說著,元善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