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在朝堂之上,他的臉色陰沉得可怕,怒言道:“這些人竟敢背叛朝廷,此等逆賊絕不能姑息!”

他果斷命令王世充立即討伐誅殺這些叛徒。

王世充心中暗喜,他一直渴望在這亂世中掌握更多的權力,如今有了這個機會,怎能不積極表現?他迅速召集自己的心腹將領,挑選了三千精銳士兵,不到一個時辰,涉及反叛的人員全部被緝拿到案,斬立決。

李密率領瓦崗軍走到半道,聽聞密探報告了洛陽城中反叛的人員被平定的訊息時,心中一陣懊惱與失落交織,剛剛燃起的希望之火瞬間被撲滅此時再想攻打洛陽城,已經沒有了機會。而且如果強行進攻,又擔心西邊的唐軍趁機來襲陷入腹背受敵之境。

經過短暫的思考,他咬了咬牙,嘆了口氣,對身邊將領喊道:“事已至此,我們回金鏞城!”

大軍紛紛掉轉馬頭,在無奈與不甘中重新踏上歸程。他們的身影在夕陽的餘暉下漸行漸遠,只留下洛陽城依舊籠罩在一片緊張而神秘的暮色之中。

此時的宇文化及率領十餘萬軍隊,以及蕭皇后等六宮嬪妃,繼續北行。一路上,他享受的待遇和隋煬帝一樣奢華。他常常在營帳中面南而坐,當有人向他稟報事情時,他沉默不語,不直接回應,擺足了架子。當來人出了軍帳,他才招來唐奉義、牛方裕、薛世良、張愷等人商議決策。

唐奉義,原隋煬帝時期的城門郎,負責看管城門。江都之變時被宇文化及引入決策層,參與叛變。開啟城門放入叛軍的就是這小子,關於唐奉義在江都之變後的具體命運,歷史記載不詳。

牛方裕,是牛弘的後裔,牛弘是隋朝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牛方裕在隋朝末年擔任符璽郎,這是負責皇帝璽印的官員,屬於皇帝身邊的重要助手。隋末,牛方裕參與了宇文化及發動的江都兵變,弒逆隋煬帝。宇文化及死後,牛方裕又投唐朝,任山東萊州刺史。但由於參與弒逆事件,他在貞觀二年被唐太宗李世民流放嶺南。

薛世良,隋煬帝時的直長(職務比較低的文官);張愷,隋煬帝時的太常寺太醫。

宇文化及此刻選用看大門的、拿印章的、行醫看病的幾位哥們兒參與政事,可見他對於隋朝舊官、有謀略的權臣是多麼的不信任。

宇文化及在行軍途中將傀儡皇帝楊浩交給尚書省看管,命令十多名衛士守護,他們商議決定相關事宜後,派遣令史去找楊浩簽字蓋印,導致百官不再上朝參拜,宇文化及此時可謂“一言堂”,獨斷專行。

宇文化及在其短暫的統治期間,他試圖透過任命親信和建立自己的行政體系來維持統治。然而,由於他缺乏政治經驗和有效的統治手段,身邊盡是一幫烏合之眾,導致人心不穩,內部矛盾重重。

當宇文化及到達彭城時,由於水路不通,他命令軍兵強行奪取了民眾的二千輛牛車,並用這些車輛裝載從江都宮中搜刮來的金銀珠寶。車輛都用來裝載寶貝,他就命令士兵揹負兵器等輜重、後勤物品,由於路途遙遠且勞累過度,士兵們開始產生怨言。

司馬德戡私下找到趙行樞密謀商議對策。

趙行樞曾是太常樂戶。隋朝太常樂戶主要負責宮廷內的禮樂演奏,包括祭祀、慶典等重要場合的音樂表演。他們透過音樂來維護封建禮教,同時也是皇權統治下的一種文化表現。

趙行樞家財豐厚,與宇文述關係密切。他憑藉家族的財富和關係網,在隋朝末年參與了多次重要的政治和軍事活動。他也是參與司馬德戡共謀殺害隋煬帝的主要成員之一,並推舉宇文化及為主子,參與了隋末的兵變和宇文化及的暴動。

司馬德戡先是埋怨趙行樞道:“您大錯特錯,誤導了我!您建議讓宇文化及為主,如今我們要平定動亂,必須依靠英明的賢才;宇文化及平庸昏聵,小人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