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李軌稱帝王軌降唐,唐高祖女婿趙慈景戰死蒲坂城(第4/7頁)
章節報錯
秦州之名始於三國時期,魏在隴右秦人發祥地置秦州,治冀縣(今甘谷縣東南)。西晉太康七年(286年),秦州州治和天水郡治均設在上邽(今秦州區)。唐初,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廢天水郡,改置秦州。秦州因其所處的重要地位,成為隋唐中央政府經略隴右東南部地區的橋頭堡,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唐初,秦州是唐朝控制關中西部的重要門戶,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薛舉據秦州時,與唐朝爭關中,顯示了秦州在當時的戰略地位。大唐得到秦州後,便隨時可以征伐河西走廊,盤踞河西走廊的涼王李軌難以進入關中平原,這決定了隋末唐初的天下歸屬,控制秦州意味著可以保護長安的安全,防止外敵入侵。
秦州在隋唐時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許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詩篇和故事。如杜甫《秦州雜詩》,杜甫在安史之亂後曾流寓秦州,寫下《秦州雜詩》二十首,描繪了當地風土人情,如\"莽莽萬重山,孤城山谷間\"等名句。王維曾任河西節度使判官,途經秦州時寫下《使至塞上》\"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絕唱。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經過秦州,寫下《秦州見敕目》\"秦州城頭月,萬里照人還\"等千古詩句。
另外還有岑參《秦州歌》、高適《秦州雜詩》、王昌齡《秦州曲》、白居易《秦州行》等眾多詩作,這些詩篇和故事不僅展現了秦州在隋唐時期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當時文人墨客對西北邊塞的獨特情懷。秦州作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不僅是軍事重鎮,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駐足停留,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秦州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是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重要節點,經濟繁榮。
唐初的秦州治所在上邽縣,即現今的天水市秦州區。下轄的郡縣包括成紀縣(今秦安縣西北)、上邽縣(今秦安縣)、隴城縣(今秦安縣)、清水縣、伏羌縣(今甘谷縣東),秦州不僅在軍事上具有重要地位,還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成為隋唐時期中央政府經略隴右地區的重要橋頭堡。
姜暮,是一位以德政著稱的地方官員。關於他的具體生平事蹟,史書記載較為簡略,姜暮到秦州赴任後,施政以恩信為本,不濫用刑罰,以恩德感化百姓。他體恤民情,減輕賦稅徭役,招撫流亡,恢復生產,以誠信治理地方,對主動投誠的盜賊寬大處理。在他的治理下,秦州境內盜賊紛紛歸順,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社會秩序迅速恢復。這一政績在當時傳為美談,也為他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此時,李密瓦崗軍舊部將領徐世積還在山東地區的黎陽據守,尚未歸順唐朝朝廷。魏徵已隨李密投靠唐朝,於是他主動請求去安撫山東地區,被皇帝李淵任命為秘書丞,帶著朝廷寫給徐世積的勸降信,乘驛車到達黎陽,勸徐世積早日投降。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冬,黎陽城內寒風凜冽。徐世積站在城樓上,望著遠處連綿的山巒,眉頭深鎖。
隋煬帝大業末年,十七歲的徐世積加入翟讓的瓦崗寨,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此刻這位二十四歲的年輕將領手握重兵,佔據著原屬李密的黎陽地盤,自見到來自長安的使臣魏徵後,他卻面臨著艱難的抉擇。
“將軍,”他帳下長史郭孝恪走近道,“魏徵先生以故交的身份勸您歸順大唐,您為何憂心忡忡?”
郭孝恪是唐朝初年的一位傑出將領,許州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早年參加瓦崗起義,到歸降大唐,再到鎮守西域,最後以身殉國,他的事蹟令人敬仰。
郭孝恪年輕時便有不同尋常的志向,但因不事生產,被父兄視為無賴。隋朝末年,天下大亂,郭孝恪率領鄉里數百人投靠瓦崗軍首領李密。李密見到郭孝恪後非常高興,認為他果然如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