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中潁川多奇士一樣,於是讓他和徐世積(即後來的李世積,被賜姓李)一同駐守黎陽(今河南浚縣)。在瓦崗軍的歲月裡,郭孝恪一直擔任長史,不離徐世積左右。

618年(武德元年),瓦崗軍潰敗,徐世積歸降唐朝,並命郭孝恪奉表入朝。唐高祖封郭孝恪為宋州刺史、陽翟公,讓他和李世積經營虎牢以東地區。620年(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東征洛陽,竇建德率軍援救。郭孝恪進言道:“平定王世充指日可待,竇建德遠來,糧運不便,這是天要亡他。大王應固守虎牢,屯軍汜水,到時隨機應變,殲滅他們就很容易了。”李世民聽從了他的建議,最終取得了虎牢之戰的勝利。郭孝恪因獻計有功,被遷升為上柱國,並歷任貝、趙、江、涇四州刺史,左驍衛將軍。

642年(貞觀十六年),郭孝恪出任涼州都督,遷安西都護、西州刺史。西州是高昌國舊都,鎮兵與流放的犯人雜居,與中原又有大漠相隔,因此和朝廷音訊隔絕。郭孝恪到任後,以誠心安撫百姓,盡得當地民心。當時,西突厥乙毗咄陸可汗殺死沙缽羅葉護,襲滅吐火羅,又扣押唐朝使者,侵擾西域地區。郭孝恪率二千輕騎自烏骨出擊,擊退西突厥,乘勝進佔處月俟斤所居之城,並一直追至遏索山,收降處密兵眾,威震西域。

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任命阿史那社爾為昆丘道大總管,契苾何力、郭孝恪為副大總管,徵發鐵勒、突厥等部十餘萬騎兵,進討龜茲。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唐軍攻破龜茲都城,龜茲王布失畢率輕騎西逃。阿史那社爾率軍追擊布失畢,並讓郭孝恪留守龜茲。然而,郭孝恪在留守期間,因不聽龜茲人的勸告,對那利沒有加以防備,最終遭到那利和城內降兵的偷襲,在西門中流矢而死,兒子郭待詔一同戰死。唐太宗得知郭孝恪死訊後,雖然責備他不加警戒,以致喪命,剝奪其官職,但後來又憐愍其戰死沙場,便為他舉哀。唐高宗即位後,還追贈他為安西都護、陽翟郡公。

郭孝恪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和英勇事蹟。他早年參加瓦崗起義,歸降大唐後建功立業;鎮守西域期間威震四方;最後以身殉國,名垂青史。

徐世積面對郭孝恪的詢問,輕嘆一聲,說道:“孝恪啊,你看這天下大勢,魏公李密已敗已入唐朝為官,我等該何去何從?”

郭孝恪沉吟道:“將軍,李密雖敗,但畢竟曾是我們的主公。若直接向唐廷獻地,恐有背主求榮之嫌。”

徐世積點頭:“正是此理。這些土地百姓,本就是魏公所有。我若上表獻之,豈不是趁人之危,自取富貴?此非君子所為。” 他轉身對郭孝恪繼續說道:“不如這樣,你即刻啟程前往長安,將各郡縣的戶口、兵馬數目詳細登記,呈報魏公,由他自行決定。另外,再運送一批糧草給淮安王李神通,以示誠意。”

郭孝恪領命前去準備,相關官文準備齊全後,便立即前往長安,並運糧食供給淮安王李神通。李淵登基稱帝后,任命李神通為右翊衛大將軍,封鄭國公,後又改封永康郡王、淮安王,任命為山東道安撫大使,唐朝在山東各路的兵馬都接受他的節制。

數日後,郭孝恪到達長安城。

太極宮內,內侍向皇帝李淵稟報道:“陛下,徐世積的使者郭孝恪到了。”

李淵放下手中的奏章,問道:“可曾帶來降表?”

“回陛下,只有一封給李密的信。”內侍答道。

李淵眉頭微皺,命人召見郭孝恪。郭孝恪入殿後,拜跪唐朝皇帝,並將徐世積的用意娓娓道來:“徐將軍言,這些土地百姓本是魏公所有,他不願趁人之危,自取富貴。故特命臣將詳細數目呈報魏公,由魏公自行處置。徐將軍還說,'忠臣不事二主,義士不貪富貴'。 ”

李淵聽罷,良久不語,忽然撫掌嘆道:“好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