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雷曉飛的做法很簡單,就是在獨輪車的兩隻腳上,各裝了一隻小輪子,這樣,獨輪車就變成了三輪車。這種三輪車,在直路上,就三輪著地推著走,拐彎時,只需提起車把,當作“雞公車”用就行。

這樣的車子,在當三輪車用時,就能省力;在當獨輪車用時,又能靈活轉彎,一身相容了兩種車子的長處。雖然,這樣的三輪車並不算完美,但用起來已經比獨輪車好用多了,也省力多了。

在當前這個條件下,雷曉飛盡能力也只能做到如此水平,只是不知與諸葛亮的“木牛流馬”相比,孰劣孰優?

雷曉飛試驗過了三輪車後,又對其中的一些細節作了人性化改動。比如車的把手,當獨輪車用時,車把手的位置要低於人手垂直的高度才方向工作,而當三輪用時,因車把手下面的兩個輪子要著地後才省力,所以低於人手垂直高度的那個位置,推起車來就不方便,於是,雷曉飛就在原來的把手上,再新增了一級把手,方便後種運作使用。

三輪車研製成功以後,雷曉飛馬上就向社會推廣。因為這工具確是好用,不久,巴蜀就到處都能見到了這種雷曉飛設計的“木牛流馬”。巴蜀的民眾,還為這種三隻輪子的車子,命了一個名字叫“飛車”。

巴蜀民眾起這個名字的含義,一是形容這種工具的運輸速度快。當然啦,它搬運一次,就抵上常人挑四、五倍的重量,那還不是提高了效率?二是為了紀念這工具的設計者雷曉飛。

“木牛流馬”製作完成後,雷曉飛因在製作的過程中,曾經想到過絞盤,就又給碼頭設計了一種帶棘輪的絞盤,用來牽引負重回碼頭的貨船,讓貨船不用再由十個八個大漢,像拔河般用力扯纜繩,才能靠岸。

搞些發明創造來造福民眾,一直是雷曉飛最有興趣的事,所以,他在巴蜀的這段閒暇的時間裡,樂不思疲地投入了其中。而且,雷曉飛每發明了一樣玩意後,都能透過發明過程中的聯想,發明下一種玩意,這樣的靈感泉湧不斷,一發就不可收拾。

如受到做好了的絞盤啟發,雷曉飛又根據絞盤的原理,做了個縮小版的絞盤,用於收放船上的鐵錨。船上系鐵錨的鐵鏈,又啟發了他用鐵鏈來為一些山區做了不少浮橋。

現在,我們的雷小哥的想頭就更大了。他見到了當代的船容積太小,運送的貨物有限,就想研製只“巨無霸”的大船出來,改善當代的航運事業制船可就是大工程囉。雷曉飛從來沒有接觸過這一行,但他仗著自己會點木工,算精通機械,瞭解一些力學,還有不少前世的先進見識,就蒐羅了一班造船匠,合計起了這個龐然大物的構想來。

因為大家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所以“巨無霸”大船設計的進度緩慢,造船匠們往往因一些技術的問題,鬥個臉紅耳赤,最後只能讓雷曉飛定斷。

雷曉飛很喜歡這種學術爭論的氣氛,有爭論才證明了這班人能投入,有思想。而且,爭論也能讓人進步。反正自己又不急,讓這班人從爭論中得出了正確的結論後,再生產也不遲。

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雷曉飛的設計還沒有拿下,皇上的聖旨已經先找上了他。而且,還是連續兩份的緊急聖旨,讓他不得不放下了這個造船的偉大構思。

其實說兩份聖旨的點不合適,兩份雖然都是皇上的親筆書,但第一份卻不是以聖旨的形式發出的,而是借用丐幫的“飛鴿傳書”傳來的。

那天,忙碌了一天的雷曉飛才吃過午飯,準備例行的午休時,丐原的通訊員就匆匆到來,把一份“飛鴿傳書”奉上,並說,是皇上的緊急傳書。

雷曉飛這個後世先進社會過來的人,明白通訊的重要性,所以他時時都帶著丐幫的通訊員在身旁。

雷曉飛接過了丐幫通訊員說的皇上緊急傳書後,雷曉飛就納悶了,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