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部分(第3/5頁)
章節報錯
雷曉飛當即回到了他在巴蜀建立的第一所“農具社”裡,與周學士派到巴蜀來的那兩位能工巧匠,風風火火地行動起來。
因為“農具社”裡已經有了一臺用“鑽床”改良的立式車床,所以,“雞公車”最考工夫的輪子,就“話嘟毛咁易”地制了出來。手把、連線橫杆和兩隻腳,也在兩位能工巧匠的搭手下,很快完成。只耗了半天的時間,可能是當世的第一輛“雞公車”誕生了。
當“農具社”裡的眾人望著這造型奇特的傢伙,不知它有何作用時,雷曉飛已經讓人給它裝上了四百斤的重物,試起車來。
在一陣有節奏的“吱吔,吱吔”聲中,四百斤的重物被雷曉飛輕而易舉地推著走了起來。
雷曉飛推著負重的“雞公車”,來回走了幾百米後,見它運作自如,就把它交給了“農具社”眾人試用,自己則蹲下,拾了根木條,在地上邊沉思邊比劃了起來。
原來,我們的雷小哥對自己造出來的“雞公車”並未滿意。雖然,用“雞公車”搬運貨物,已經比人挑省力不少,但畢竟還是要付出不少力氣,運四百斤的重物,起碼要出一百多斤的力氣。雷曉飛對這樣的結果並未滿意,要想辦法改良。
使用“雞公車”的人,先要用力提起車把,才能推動“雞公車”前行。雖然,車把已經有了槓桿的省力作用,車輪也有了輪軸的省力作用,但兩種不同方向的作用力加起來,還是要駕車的人付出不少力氣,如何才能做到更省力呢?
雷曉飛現在要攻克的,就是這個難關。
第562章熱衷發明
車子肯定就要用推或拉帶動,如果能減少提車把用的力,就可以讓推車的人更省力。雷曉飛現在就沿著這個思路,尋思攻克這道難關。
要讓車子不用提就可以推著走,唯一的方法就是增加輪子。但要如何增加輪子呢?要增加多少輪子才合適呢?
獨輪的車子就一定要提著推,在出力提的情況下,還要用力就平衡。兩輪的車子,如果兩隻輪子在橫向,就不用就平衡,但也要提著推;如果兩隻輪子在縱向,就不用提著推,但要就平衡。只有三個或以上輪子的車子,可以不用提著推,也不用就平衡,所以,雷曉飛就朝這個方向思考。
要做三隻輪子以上的車子,就要解決一道難題。雷曉飛記得在前世爭議“木牛流馬”是否如書中說的那樣有四隻輪子時,有人就提出了疑問,四隻輪子在彎曲的棧道上能拐彎嗎?
精通機械的雷曉飛清楚,獨輪的車子,整輛車與地面接觸的只是一個點;兩輪的車子,兩個輪與地面的接觸點就形成了一條線;而有三隻或以上輪子的車,與地面接觸的點就形成了一個面。
與地面接觸只有一個點的車子,可以隨時隨地的隨意轉彎。而與地面的接觸點形成了線和麵的車子,轉彎就麻煩了,在沒有轉向輪的情形之下,這些車子的轉彎,唯有就把整輛車的一邊提起後再轉。所以,要做三個或以上輪子的車子,就一定要做轉向輪,才能自由地轉變車子的方向。
在雷曉飛的前世,轉向輪又叫做萬向輪,意思是說輪子可以向任何的方向旋轉。要達到萬向的效果,就要運用平面軸承的原理,但在當代哪有製造平面軸承的條件?單是那滾珠,已經沒法加工。
那又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方向的問題呢?雷曉飛連續設計了好幾套方案,但這些方案連他自己都不滿意,先後被他否決了。他就這樣蹲在“農具社”裡,一直構思下去,連午飯也忘了吃。“農具社”裡的人見他思考得那樣深入,也就不敢驚動他,生怕打斷了他的思路。
冥思苦想之下,終於讓雷曉飛找到了一個折衷的方法,就是把車子做成既能像獨輪車一樣,提著推動前行,又能像三輪以上的車子一樣,不用提就推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