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等主要陣地。
塔山一帶地勢平坦低窪,國民黨軍東進兵團搶先在塔山以南高地修築堅固工事,使第四縱隊陣地全部處於其火力控制之下。
10月10日開始,國民黨軍東進兵團每天集中3~5個師的兵力,在飛機和軍艦炮火支援下,向塔山輪番攻擊。
第三十四團官兵憑藉臨時構築的土木工事,發揚“人在陣地在、誓與陣地共存亡”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同仇敵愾,前仆後繼,與國民黨軍展開殊死搏殺。
工事一次次被摧毀,又一次次修復。
前沿塹壕得而復失,失而復得。
有的連隊傷亡大半,仍以一當十堅持戰鬥。
子彈、手榴彈打光後,用石塊還擊,直至進行肉與肉的碰撞,刀與刀的格鬥。
經六晝夜激戰,第三十四團在兄弟部隊配合下,先後打退國民黨軍幾十次集團衝鋒,彈痕累累的陣地始終飄揚著被炮彈撕破的紅旗。
此戰,東北野戰軍阻援部隊使國民黨軍東進兵團在塔山陣地前沿丟棄6600多具屍體和大批武器。
15日12時,國民黨軍全線潰退。
塔山阻擊戰的勝利對保障攻打錦州部隊的側後安全,奪取錦州,進而取得遼瀋戰役全勝起到了重大作用。
1948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領導機關授予第三十四團“塔山英雄團”榮譽稱號……
駐在惠陽坪山的三六七團,接到命令之後,團政委鄭戈令即率第二營前往軍部,聽候軍首長的調遣。
吳克華、歐陽文等軍首長向鄭戈令介紹了在座的東江軍分割槽副政委黃莊平、龍門縣長李紹宗,然後坐下來共同研究平息鐵崗匪亂的作戰方案。
李紹宗介紹了龍門地區匪患情況和幾次進剿鐵崗會匪失利的教訓。
10。血腥“大刀會”(3)
黃莊平談了該股匪的特點和鐵崗地勢,提出了改變進剿戰術的建議。
軍首長根據他們談的情況,對鄭戈令政委率隊執行這次平暴任務進行了具體佈置。
鄭戈令接受任務後,率二營直奔龍門。
到達龍門縣城後,剿匪部隊打聽到土匪武裝已多次逼近城郊,縣政府所屬機關不得不搬往別處辦公,不少商店關門停業,一派蕭條冷落的氣氛。
當地群眾見解放軍剿部隊開進縣城,紛紛夾道歡迎,說是李縣長搬來了救星。
正在這時,第四十四軍一三一師炮營的一個連,帶著兩門步兵炮和兩挺重機槍,在李副營長的率領下也路經龍門。
當李副營長聽了鄭政委和李縣長的匪情介紹後,徵得上級同意,也欣然加入平息鐵崗匪患的戰鬥。
為了一舉蕩平匪患,各方人員在龍門縣召開了一個小型軍事會議。
第三六七團政委鄭戈令,東江軍分割槽副政委黃莊平,龍門縣長李紹宗,三六七團二營營長於長友、教導員範丕忠,三六七團偵察股長王急進,一三一師炮營李副營長等參加了會議。
會上,大家根據前幾次與大刀會作戰的經驗,作出了幾項規定。
首先是調整進攻路線。前幾次都是從龍門縣一路向西經左潭圩、約坊、新圍、老鴉口一帶衝進鐵崗,土匪已摸到進剿部隊的行進線路,早有預防。 這次改為從鐵崗以南繞過鐵崗,進入圩後從西向東打,使土匪出其不意,措手不及;
其次,著重打擊匪特分子和大刀會的頭目。要求在作戰時注意識別匪特分子與一般會匪,匪特分子著便衣持短槍、步槍,大刀會徒多穿黃|色法衣,手持刀棒等原始武器。在戰場上主要打穿便衣的持槍者,對盲目衝擊的刀會會徒,主要打擊組織指揮的頭目和點傳師;
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