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七章 準備整頓鹽政(第1/3頁)
章節報錯
接下來的刑部相對事情比較簡單重新修訂大明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開啟了眼界的國民也只是少部分,而且現在刑部的官員總的來說都是科舉考出來的老派官員,朱由棟也不指望他們能夠領會自己的真正意圖。所以,這個不急,先慢慢做起來便是。
兵部的事情大多是常規『性』質的西南、西北仍有零星的少數民族叛『亂』,對這些叛『亂』,朱由棟抱定的都是先鎮壓,再問理由的態度。鎮壓完了後,確實是大明的地方官不像話的,那就懲罰地方官,並維持當地原狀。是土司混蛋的,那就把這個土司全家給殺掉,然後要麼換個土司比較窮沒啥產出的地方,要麼就實行改土歸流。
比較麻煩的是正北方向和東北的蒙古入侵問題建州的滅亡,使得蒙古的問題變得突出起來。林丹汗此時就任蒙古大汗已經十年之久,自身的能力和威望都有了相當程度的提升。已經能夠聚集三萬以上的牧民,對明朝的薊遼、宣大等地進行較有威脅的侵犯。
對於這種情況,朱由棟的策略是橫海衛每次派一個千戶去薊遼,然後率領當地駐軍與林丹汗作戰。好吧,這傢伙就是在拿林丹汗練手,並努力的把每一個橫海衛計程車兵都當成軍官來培養最次,一個普通的橫海衛士兵,出去到其他衛所、軍鎮後,怎麼也要能勝任把總。
禮部的事情也不多,1615年乃是兩京十三省的鄉試之年,禮部真正忙的時候是在明年。
嗯,明年,丙辰年,這一年的進士里名人可真的有點多。便是那些落榜的裡面,也有不少厲害的。
最後的吏部嘛,朱由棟在聽完了該部尚書趙煥的彙報後,微笑道“大冢宰,孤找你要個人。”
“殿下客氣,您是監國,何談要。請殿下明示。”
“嗯,在你老家山東,有個巡鹽御史叫畢懋康的,你可知道”
“孟侯臣是知道的,此人乃徽州人士,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少年以書畫靈動而聞名,出仕後又以能辦實務而著稱。昔年陝西旱災,他主持賑濟,花錢少而活民多。在山東擔任巡鹽後,迅速理清了歷代欠單,真真稱得上是一員幹吏”
“嗯,孤想把他調到北京,做戶部侍郎,如何”
“臣無異議”
“好,待會孤下一道教令,吏科給事中如果沒有異議,那就請吏部儘快辦理吧。”
“臣遵命。”
朱由棟只是歷史愛好者不是明史專家,所以對大明的歷史名人,也只記得一些。
在軍事專家方面,趙士禎他是知道並且記憶深刻的。但是畢懋康他就只是有點印象而已,穿越過來頭幾年,他完全沒機會自己提拔人才,所以時間久了就忘了。
之所以這個時候想起來了,其實不是因為軍事研究的問題。而是太孫殿下準備從萬曆四十三年開始,把大明的鹽政好好整頓一下。
老朱在建國的時候,總體經濟政策是很保守的。但是在鹽政上卻又比較超前。
鹽稅,在以農立國的國家裡,在其財政中絕對佔有重要地位。中華帝國幾千年來,對鹽稅的徵收,大概分為三種方式。
一種是全部專賣制國家掌控所有鹽場,生產、運輸、銷售,全部由國家負責。這種制度,好處在於國家可以透過全程把控,把食鹽的價格定的極高,盡最大可能搜刮老百姓的銅板。而壞處則是低效、、催生私鹽。
其次是就場徵稅制國家派出官員入駐各大鹽場。鹽場的生產由私人負責,鹽生產出來後,國家官員在鹽場裡就把鹽稅給徵收了。剩下的運輸、銷售什麼的國家統統不管。這樣做的好處是生產高效、私鹽基本絕跡。壞處則是國家拿到的相對較少。
第三種則是就場專賣制。鹽場的生產歸私人所有,鹽生產出來後,以固定的價格全部賣給國家。然後鹽商到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