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中國和伊朗的關係也日益緊密,由於中國是世界列強中唯一的亞洲國家,禮薩汗國王想以中國為模板進行變法,來改變伊朗糟糕的現狀。而中國對伊朗的石油一直垂涎三尺,因此兩國的經貿文化各方面的合作一直呈迅猛增長之勢。1938年,中國在伊朗的對外貿易中僅次於蘇聯,居於第二位,第一位。伊朗向中國出口羊毛、石油、礦石、水果、手工藝品和優質的皮貨,中國則向伊朗口各種工業機器、通訊器材、電器裝置、汽車、鐵軌和鐵路裝置、化工產品和藥品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伊朗謹慎的宣佈了中立。此後英國對德國展開海上封鎖,伊朗與德國的貿易往來一度中斷,後來兩國轉經蘇聯進行貿易。伊朗同中國的海上貿易也因英國的封鎖而被迫中斷,兩國的貿易主要透過阿富汗和中亞民族同盟進行。

在德軍席捲整個歐洲之後,伊朗的鄰國伊拉克發生了政變。伊拉克親德的“金方陣”軍官集團發動政變,廢黜首相和攝政,成立了由拉希德。阿里掌權的新政府。新成立的伊拉克政府得到了德國、義大利、中國的承認,並要求英軍立即滾出伊拉克。

英國對伊拉克政變做出了最為激烈的反應。集結起來的英軍裝甲部隊很快把伊拉克政府軍打得屁滾尿流,攻佔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剿滅了伊拉克新政權。隨後英軍和“自由法國”的部隊聯手進駐了敘利亞和黎巴嫩。為了保護中東和蘇伊士運河的安全,以及確保英波石油公司對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國人決心全面清剿中東的親軸心國勢力。

蘇德戰爭爆發後,在德國的猛烈反擊下,蘇聯的“大雷雨計劃”不但一敗塗地,而且有在德軍的打擊下崩潰的危險。為了支援蘇聯,英國除了開通北極航線外,使用的另外一條重要的援助蘇聯的路線,就是從波斯灣港口出發,經縱貫伊朗的鐵路,抵達裡海。這樣一來伊朗已經成為聯結蘇聯與英國的戰略通道,而發生在伊拉克的前車之鑑也提醒了英蘇兩國決不能容許德國人和中國人在這個戰略通道附近存在。兩國準備聯合向伊朗採取聯合軍事行動。

1943年8月25日凌晨,蘇聯率先開始了對伊朗的侵略行動。蘇軍坦克部隊在亞塞拜然南部納希契萬地區度過界河阿拉斯河,進入伊朗境內,另一支蘇軍縱隊沿著裡海南岸向東進軍。面對蘇聯的突然進攻,毫無準備的伊朗軍隊大部分在軍營裡被蘇軍繳械。一些對德黑蘭統治不滿的地方部落則趁機揭竿而起,在蘇聯羽翼下控制了伊朗北方的山區。

而在南部的波斯灣,英國皇家海軍突然猛烈炮擊偷襲了停泊在那裡的伊朗艦隊,隨後佔領了在卡倫河口附近的沙普赫爾港,那也是縱貫伊朗鐵路的。英國空軍的轟炸機偷襲了阿瓦士機場,停在那裡的伊朗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炸燬在地面上。接著,英印軍乘船沿卡倫河北上,佔領了阿瓦士。另一路英軍從伊拉克出發,佔領克爾曼沙赫油田。

英蘇兩國的進攻令伊朗措手不及。8月27日,伊朗首相曼蘇爾被禮薩汗國王免職,新首相下令伊朗武裝部隊停止抵抗。9月16日,英蘇聯軍壓向德黑蘭,伊朗國民議會被迫宣佈親軸心國的禮薩汗國王退位。次日,英國和蘇聯軍隊開進德黑蘭。伊朗境內的德國人、義大利人、中國人、日本人被逮捕,其中身體健壯的一半人被蘇聯挑去,發配到蘇聯境內的各個苦役營,在那裡與蘇聯本國政治犯,以及從波蘭東部捉來的政治犯一起挖礦;另外一半人則被英國人捉到埃及和中東修築軍事要塞和防線。

~~~~~~~~~~~~~~~~~~~~~

本書所有人物和事件均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繼續求月票……

國內唯一一個只提供全本小說的免費小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