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上銘刻文字說:“堂堂魏國作漢室屏障。可作相國的人惟有鍾繇,實在像心臟脊骨一樣重要,整夜畢恭畢敬,不知怎樣安處,您是百官的師長,記在這裡以為眾人的楷模。” [12]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九月,鍾繇受西曹掾魏諷謀反案牽連,被免官。 [12] [62]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即王位,鍾繇又任大理。同年,鍾繇與魏國公卿共勸曹丕即帝位。(即《魏公卿上尊號奏》中的“大理東武亭侯臣繇”) [63]

曹丕稱帝后,改大理為廷尉,鍾繇進封崇高鄉侯。 [13] [64]

黃初四年(223年),代賈詡為太尉,轉封平陽鄉侯。當時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同是曹操時的名臣。曹丕在一次退朝後對旁人說:“這三公,都是一時的偉人,後世大概難以為繼了!” [13]

年高德望

黃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鍾繇進爵為定陵侯,增邑五百戶,連同以前的共一千八百戶,又遷為太傅。鍾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當時華歆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進見時都讓他們乘車坐轎,由衛士抬著上殿就坐。此後三公有疾病,就把這種做法當成了舊例。 [14]

太和四年(230年)四月,鍾繇去世,享年八十歲。 [1] [70]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弔唁,諡號“成”。 [16]

正始四年(243年),鍾繇得以配享曹操庭廟。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