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唐會要》只記載了公主的暴卒,並未言明其死因)。時間一久,李治便想把武則天晉封為一品宸妃 [16],由於受到宰相韓瑗和來濟的反對,最後不能成事。 [17]

廢王立武

乾陵的唐高宗與武則天塑像 [168]

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為首的元老大臣勢力強大,李治的權力受到很大限制。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很多大臣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武則天前進的道路也因此充滿艱辛。一般認為,李治企圖借“廢王立武”重振皇權,打擊元老大臣勢力。於是,武則天開始成為李治政治上的“盟友”。

永徽六年(655年)三月壬戌,武則天編寫《內訓》一書, [221]同年中書舍人李義府首起支援“廢王立武”,得到李治和武則天的重賞,許敬宗、崔義玄、袁公瑜等大臣見機行事,也都轉而支援立武則天為後。李治見有不少人支援,於是再生廢立之意。而元老李積又表態說“此陛下家事,何必問外人”,使李治、武則天在廢立皇后的問題上的不利局面一下扭轉過來了。十月十三日,李治終於頒下詔書:以“陰謀下毒”的罪名,將王皇后和蕭淑妃廢為庶人,囚於別院 [18];她們的父母、兄弟等也被削爵免官,流放嶺南。七天以後,李治再次下詔,將武則天立為皇后;與此同時,又將反對最力的宰相褚遂良外貶。十一月初一日,舉行了冊立武則天為皇后的儀式。 [2]

永徽七年(656年),武皇后進見宗廟,唐高宗追封其父武士彠為司徒,附祭於唐高祖的宗廟。母親楊氏也加封代國夫人,武則天便撰寫《外戚誡》獻於諸朝,解釋譏噪。 [222-223]

顯慶二年(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移居洛陽,以洛陽為東都。 [226-227]

顯慶四年(659年)四月,武則天與李治達成共識: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李治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廢王立武”事件沉重打擊了關隴集團,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權不振的情況被改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二聖臨朝

現代武則天畫像(3張)

顯慶五年(660年)十月,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國家大事,於是讓武則天處理朝政。然而也讓二人之間逐漸出現了矛盾。

龍朔元年(661年)正月,武則天請禁止天下婦女為俳優之戲(指演滑稽戲的藝人),李治採納。四月,李治欲親征高句麗,在武則天及群臣勸諫下才作罷。

武則天最初能“屈身忍辱,奉順上意”,故而李治力排眾議,堅持立她為後。待到武則天得志後,“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制”,李治不勝其忿。麟德元年(664年),宰相上官儀請求廢后,李治亦以為然,即命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左右侍從及時奔告於武則天,武則天立即到李治面前自訴,使其“羞縮不忍,復待之如初”。李治又擔心武則天怨怒,因此哄騙她說:“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從此每當李治理政,武則天便“垂簾於後,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生殺,決於其口”。 [20-21]

由於李治在位時期國力昌盛,武則天積極勸其封禪泰山。封禪時本應先由皇帝初獻,公卿亞獻。但武則天認為,封禪為祭地之儀,由太后配享,彰顯后土之德。所以她要自己充當亞獻,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應允,於麟德二年(665年)十月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從東都洛陽出發,前往泰山封禪,武則天則率內外命婦隨行。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倭國、新羅、百濟、高句麗等國的首領和使節。 [22]

(現代武則天像圖冊部分參考資料 [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