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五章 驛站要改*革(第2/3頁)
章節報錯
十三封。”
“揚州私信一十九封。”
“陸州一封信,一個包裹。”
“小呂宋家信一封。”
……
這些信,大多都是海外官吏將士寫往家中的平安信件,正是因為東治港位置的特殊性,使得東治港裡雲集了天下許多地方的人士,有的是準備出海的,有的是出海歸來的。開始的時候,只有偶爾幾個兵士託付了熟識的商人海客,讓他們幫著把家信帶到東治驛站來,由驛站幫著送到家裡去,他們是拿俸祿的,又加上地處海外,所以朝廷特地恩准他們的私信可以由驛站在有空閒且有順路的官方信函要送的時候幫著送。
久而久之的,漸漸的就成了一種習慣,那些從海外回來的人,大多都會到出發地的驛站裡看一看有沒有東西要幫著帶的,有就順便的能帶一點是一點,出門在外,互相照顧,今天我與你方便了,明日你就有可能與我方便。
最後在東治港就形成了一種慣例,凡是所有官吏將士不是那麼重要的私信,最後都集中在了東治驛,由那些要分赴各地的商賈腳伕之流挑了自己目的地的書信順帶著送回去,當然並不僅有書信,也會有一些家出內地的,其當兵的兒郎多半都會託付著送點乾貨回家,讓家人嚐嚐大洋裡的美味。
那些在驛站大堂裡忙碌著的人不是驛站的人,而是都有從海外帶了信件或者是從內地幫著帶了信函來的,他們嘴裡叫著,大抵就是要讓去那個目的地的人聽到後上前來取了去幫著送去。這也是這些年來王霖泊見交換信件包裹的人日漸增多,沒個遮風擋雨的地方也不成,而水軍大營平常人又是不能常出入的,就和驛丞商量著,把他們都挪到了驛站大堂裡來,也算是個對口所在,畢竟,驛站裡也常有驛兵和那些官吏進出的。
只是這些人叫則叫矣,卻都是壓低了嗓門叫的,概因大堂離驛站的客房並不遠,若是大聲叫喚的話,那麼他們也就別想再在這驛站的大堂裡進行著信件的交換了。
可以說,就目前而言,這些人的信件交換都是自發而形成,經過幾年的發展才有了這麼大的規模,這也是大唐其他地方沒有的景象,王霖泊和東治驛丞不過是順水推舟的提供了一點便利條件而已。
就這點便利條件,讓王況早就想做卻一直因為不能順勢而為的想法成了可能。
以前王況曾經就設想過讓魏小五的車馬行兼職做信件的投遞工作,不是要靠它來贏利,而是想做成那種公益性質的免費投遞,但魏小五的車馬行大多也就一州的府地才有落腳點,只有那些比較重要的客源多的望縣才會再單設個落腳之處,既然是免費,而且車馬行也有自己固定好的排班,自然不可能多花時間去幫人把信投遞到家,只能丟在州里,碰到了收信人的同村人了,才讓他帶回去。
這也就造成了因為信中說的事情原本不是很急,若按正常的情況下,在希望到達的時間內基本都可以到的信往往因了一兩個特殊原因而無法及時的送到,有的信甚至於在車馬行都靜靜的躺了大半年,還是魏小五他們比較厚道,知道在車馬行外也立了個告示牌,專門張貼誰誰誰家有信在車馬行的,可這樣也不行,全天下,識字的人裡,百個也挑不出一個來,如果說有讀書人或者識字人恰巧碰到還好,若是沒人碰到,那就只能繼續的躺在車馬行裡。
不是魏小五不想幫人幫到底,實在是他手底下的人裡,十個中最多也就那麼一兩個認得一籮筐的字,不外就是自己的名字及一些數字罷了,其他的,你就是放倒了讓他看,他也還不知道是放倒了的。因此在這樣那樣的條件限制下,王況在魏小五的長安車馬行進行的民間投遞信件的試驗不得不在進行了兩年之後宣告夭折。
也不是沒想過自上而下的推行的,但如果在全大唐都鋪開的話,其需要維持的費用絕對是個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