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曾教導王三郎和醜醜來著說是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多瞭解民間各種習俗及天下物貌,方能拓展思路,某這兩年也沒少跑地方,這新耕種法子麼,瞧著是簡單,但這裡牽扯之巨,若是沒有經常的蹲去田間地頭的人怕是不知道的。你整天的就只知道呆在長安,哪知道那麼多?你自己想一想,若要是新耕種法子真那麼好實行,二郎在建安的時候為嘛不早推出來?就是在建安都成功了,推廣到天下,又用了多少時間?這中間,用了多少的銀錢,多少的徭役,你可知道?”

不用再多說什麼了,禇遂良的這一番沒解釋清楚的解釋,已經讓在場的都想到了關鍵點上,錢和人!安息可能有錢,但他們沒人!

“隨同玄藏大德回來的四個應該是天竺奴,等到安息揮兵南下之時,我們來個釜底抽薪,讓這四人回去,就說我大唐廣為接受天竺難民,來了有永業田,有新耕種法子。天竺人裡,尤其是北天竺人,裡面也有我軒轅血脈啊。”王況最後補充了一句,這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沒有人去討論該不該打的問題,也沒人質疑冬天開戰的問題。只要是王況提出來的,就不再有多少人發出疑問,這麼些年來,大家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只要是王建安說行,那基本就能行。而且,從上面包括刀兵糧草啊什麼的分配上,大家分明就看了出來,建安侯準備這一天已經準備很久了,既然已經準備了這麼久,那就基本萬無一失啦,換成自己一個人,能處心積慮的準備這麼長時間麼?或許集了幾人十幾人之力可以做到,但人家可是一個人呢。

難怪聖人如此對他看重,這個傢伙,簡直是每走一步,都是走在了聖人的心坎裡去了,每一步,每一件事,都是聖人喜歡的,希望能做到的,這個傢伙,就這麼做到了。

整個計劃推演到如此的田地,魏老頭就再也不提他那十萬貫的事了,既然要打,既然要違背常理的在冬天開戰,那麼高句麗人是什麼態度已經是完全可以忽視了。再者,高句麗人這時候派使者來是什麼個意思,大家多少也都心知肚明。

大唐和高句麗的對峙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從前隋就繼承下來的對立,每年都有高句麗人潛到大唐來刺探軍情,被發現了,被抓了,高句麗人通常都不作聲;同樣的,大唐每年也會有人扮做商人或著挑夫之類的到高句麗去,同樣對等的,高句麗人抓住了他們,大唐也只會在私下裡暗暗營救,並不會如此的大張旗鼓。

如此的大張旗鼓,可能性只有一個,那就是高句麗人也準備開打了,派遣使者過來,不過是要轉移大唐的注意力,欲蓋彌彰而已。只是這個伎倆也太拙劣了些,玩策略玩兵法,高句麗人還是個屁孩呢。

高句麗人開戰,一般都會選擇快要開春的時候,利用他們相對大唐軍隊更適應寒冷氣候的優勢,採取突進方式,突進河北,大肆的搶掠一番,然後趁大唐軍隊沒有完成調動的時候又撤了回去,這麼些年來,他們都是用如此的戰術,幾乎沒有變過花樣的,因此,這一回,大概也會是到明年快開春的時候有動作。

只是高句麗人恐怕想也想不到,他們和大唐在這一年,會不謀而合的想到一塊去了,所不同的是,今年的大唐,將選擇在嚴冬的時候開戰,你高句麗人是適應高寒地區沒錯,但是裝備上你們卻是要差上許多,夏天,一個人可以使出十石之力,但是一到了冬天,頂多能使出六成力。

之所以選擇冬天開戰,這還是基於王況自己的體驗,早年他從閩北剛到東北上學的時候,第一年的冬天,穿得比東北的同學還少,在零下二十幾度的時候,他只穿了一件秋褲和一條牛仔褲而已,不是他一個人,而是幾乎所有南方去的同學都是如此,有的人甚至比王況穿得還少,但沒人覺得有多冷。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來年的開春,王況幾乎沒添過什麼衣服,直到第二年的冬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