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王況穿過來攪局,她應在十二歲就病死了。但現在有了王況,因為王況的到來,讓病坊提前了許多年出現,也使得朝廷對鈴醫及民間郎中的重視程度提高了許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醫藥的發展,小兕子的命運就未可知了。

不過這些王況不知道,有些東西,是他能控制的,有些東西,卻又是超出了他的控制範圍。歷史的車輪,在王況看來,並不止一個,起碼有數以萬計,和王況有交集的,基本都或多或少的變動了方向,而和王況沒交集的,則還是按照原來的軌跡執行著,打高昌的時間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因為王況和高昌沒有交集。

見李世民一家大小吃得高興,於是王況趁機提出如果優先修建海州到長安的馳道,那麼馳道暢通之日,也就是長安人家能吃到遠在兩千多里路外的新鮮海貨之時,至於說貴不貴的問題,這個不需要王況來說,王況以前給李世民舉的一個孤島上的例子早就深入李世民的腦海裡,貴怕什麼,貴就多人販賣,一多人販賣了,價格自然也就會下來。

要降低成本並不太難,只要海貨的價格高,必定儲冰的人會越來越多,儲冰的最大成本就在挖冰窖上,等冰窖挖好了,以後的成本也不過就是每年冬天將冰塊藏到冰窖裡的勞力成本而已。商人逐利,最後海貨的價格必定會在某一點附近穩定下來,那一點是既能保證商人有錢可賺,又能保證海貨的價格不至於居高不下。

海邊多風,農作物生長不易,如果能給那些海邊的百姓多找一條出路,那麼漁民的生活就會多一重的保障,也就不再有那麼多人去當海賊,那麼從東瀛到大陸之間的海路就會更加平安,想要根除海賊的可能性不大,但至少,以後要剿海賊就不會那麼難,往來於東瀛的商隊就不再需要派了小樓船來護航,這也是一大筆的開支省了下來,同樣的,海路平安,就會有更多的人去東瀛做貿易,這對大陸和東瀛之間的聯絡有莫大的好處,身為帝王,李世民根本不需要王況提這一條,他也能想得到,於是,不光是海州到長安的馳道要優先修建,長安到伏羅、唐林二州的馳道修建也被提前了。不經意間,王況又輕鬆的撥了一下歷史的小車輪。

出海的事情,也被王況趁熱打鐵的求了下來,這也是這些年裡,朝廷每年的結餘是越來越多,不再出不起錢造大樓船了。不管是對吐蕃還是對付高昌,打仗的開支也省下不少,可以說,對唐廷來說,打仗,不再是燒錢了,這次打下高昌,兵部算了算,如果把傷亡的兵士的撫卹都算進去,竟然還略有節餘,也就是說,這一次打高昌,朝廷是賺錢了的,這還不包括王況得的種子在內,如果要把這些種子今後可能產生的效益都算進去,這一次,朝廷是發大財了。

王況給李世民的保證就是,出海六年後,船隊一定會給朝廷帶回來大量的金銀珠寶,這些金銀珠寶,比起這個船隊的所有開支只會多,不會少,如果真的有虧空,他願意以王家的財產做擔保,虧多少,他就填多少。

有了王況的這個保證,李世民哪裡有不答應的道理,不就是要朝廷先撥出個幾百萬貫錢來造大樓船麼?不就是要挑選六七千的兵士麼,這些都是小意思,幾百萬貫錢,相對於王家二郎對那些未知之地的種子的渴望來說,不值得一提,李世民相信,那些種子回來,保證帶來的效益絕對不是幾百萬貫這麼簡單,王家二郎對畝產翻番似乎都沒這麼上心?畝產翻番每年給朝廷帶來的收益就是幾十萬貫呢,這還不包括那些因為糧滿倉而帶來的社會安定等等的隱形效益在裡面。

看著王況心滿意足的告退,李治小心翼翼的問了句:“阿爹,您看建安侯是不是別有居心?”說完還偷偷的瞥了一眼李世民,心裡突突的打著鼓。

“如果說這天下只有一人對朝廷忠心不二,朕相信,這個人必定是王璃。”李世民意味深長的看了一眼李治,“若是王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