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義軍的發展程序中,武器裝備不斷更新換代,現代火器在戰鬥裡的佔比逐步增加。這讓我愈發深切地意識到,構建一套完善且高效的後勤保障體系,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尤其是子彈,作為現代戰爭中消耗量極大的關鍵物資,它能否穩定供應,直接關乎軍隊在戰場上的生死存亡。

回想起義軍自組建以來,一路摸爬滾打、發展壯大,可後勤保障始終像一塊巨石,重重地壓在我們的發展之路上,成為制約我們進一步前行的短板。無數個日夜,我都在輾轉反側,反覆思量這個問題,還與趙鐵柱、李霸天等核心成員多次圍坐在一起,熱烈地商討對策。最終,我下定決心,成立專門的後勤部門,在我看來,這是為義軍持續作戰與長遠發展築牢根基的必要之舉。

給這個部門命名的時候,我絞盡腦汁,冥思苦想了許久。“中華民義軍後勤保障部”這個名字,就像一道光,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中華”這兩個字,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與濃烈的民族情感,它是這片廣袤土地悠久文明的傳承,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統稱。即便身處明末清初這個動盪不安的亂世,我心裡依然對未來統一、繁榮的大中華滿懷憧憬,滿心希望能把這份精神融入到義軍之中。

“民義軍”則明確了我們隊伍的性質與使命。我們這支隊伍,是由民眾自發組織起來的,成員都來自民間,大家為了反抗清軍的殘暴統治,守護百姓的安寧生活而戰。“民”字型現了我們的根基所在,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義”字則彰顯出我們正義的立場與不屈的精神。從長遠規劃來看,隨著人員不斷擴充、部隊建設持續推進,義軍需要走向正規化、正式化的道路,“民義軍”未來將成為國防主要力量——國防軍的名稱,肩負起保衛國家領土完整、守護人民幸福生活的神聖使命。

就這樣,在眾人的殷切期盼中,“中華民義軍後勤保障部”誕生了。組建的時候,我參考了後世解放軍總後勤部的先進模式,深入研究他們在物資調配、人員管理、醫療保障等方面的高效做法。同時,我也沒忘記緊密結合自身物資匱乏、人員分散、資金短缺等實際難題,精心規劃。我把部門詳細劃分為糧草籌備組、武器裝備維護組、被服制作組、醫療救護組等職能小組,力求每個環節都能緊密銜接、高效運轉,為“民義軍”的發展壯大提供堅實的後勤保障。

當時,擺在我們面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生產子彈的機床。可製造機床的過程,充滿了艱辛與挑戰。

材料收集階段,困難重重。我派出了多支小隊,深入周邊的廢墟、廢棄鐵匠鋪和作坊,四處探尋可用的金屬材料。那時候,大家心裡都揣著希望,也帶著擔憂,每到一處,都像是在尋找寶藏一樣,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幸運的是,在一片廢棄的作坊裡,我們找到了一些鋼樑和齒輪,這些可都是製造機床的寶貴材料啊!大家興奮得歡呼雀躍,感覺離成功又近了一步。同時,我們發動鐵匠們將百姓家中廢棄的農具以及戰場上繳獲的舊兵器熔化,從中獲取鐵水。經過多次冶煉與提純,去除雜質,才得到符合要求的金屬材料。

設計方案階段同樣挑戰重重。我憑藉著腦海中的記憶,一筆一劃地繪製出簡易的機床草圖,詳細標註出各個部件的尺寸、結構以及連線方式。看著畫好的草圖,我滿心期待,可實際打造過程中,各種問題卻接踵而至。就拿傳動裝置的精準度來說,我們嘗試了多種齒輪組合與鏈條傳動方式,不斷調整引數,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試驗。那時候,大家圍在工作臺前,眼睛緊緊盯著那些零件,每一次試驗失敗,大家的心裡都像壓了一塊大石頭。但我們沒有放棄,經過無數次的嘗試與改進,最終找到了合適的方案,實現了穩定的動力傳輸。那一刻,大家激動得熱淚盈眶,幾個月的辛苦與疲憊都煙消雲散。

經過長達數月的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