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必以困錦之兵困寧與中右,一路乘勝而下,即及關門”'3'

這位仁兄的意思是,如果錦州被攻陷以後,那敵軍必然會如法炮製,圍攻寧遠以及中右所這些城池,一路下來便可直達關門,也就是說這些遼西走廊上的堡壘,就好比是一個糖葫蘆串,敵軍來了,圍一個吃一個,吃完了再圍下一個,所以這“關、寧、錦”等處的部署,基本上就是個等著挨宰的佈局。

接下來這位大哥還提出,上述情況一旦發生,讓敵軍直搗關門了,那勢必就得與敵決戰于山海關,與其這樣,還不如現在就把所有精銳都集中起來,在寧遠、錦州之間與敵軍決戰。

“彼時,罄天下之力與之爭於關前,何如及今與之決於寧錦”'4'

看到這裡或許閻會長和當年明月可以鬆一口氣了,因為就這個策略而言,那簡直就是“松錦大戰”的翻版,松錦大戰中明軍為了解救錦州,主力傾巢而出,與後金軍決戰於寧遠、錦州之間的松山一線,結果是全軍覆沒,所以此番安排基本不值一提,而那位兄臺的兵法韜略也實在不敢恭維,他不過是個洪承疇第二罷了,就這種眼水也敢來挑戰“關寧錦防線”?

他有沒有水準,能不能挑戰,稍後自然見分曉,不過現在的問題是,這位仁兄的擔心,以及松錦大戰的慘敗,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或者說,到底是這位仁兄和洪承疇有錯,還是“關寧錦防線”本身有弊端?

作為一個糖葫蘆串的“關——寧——錦”,一旦錦州被圍了,那到底救還是不救?這確實是個問題,若不能救,圍了白圍,打了白打,那幹嘛還要去守錦州?這不找抽嗎?可如果去救了,那重蹈松錦大戰的覆轍又怎麼辦?這救也不是,不救也不是,那是誰的問題呢?還能是誰的問題啊,當然是“關寧錦防線”的問題了。

可是,如果“關寧錦防線”本身有大的問題,那當年“寧錦大戰”的時候,袁崇煥又是憑什麼打嬴的?難道說,這防線的締造者之一親自上陣,那效果就是不一樣?什麼不一樣啊,說到這裡,我們把剛才那位發言的仁兄洗把臉來一看,喲,這不是袁巡撫嗎……

您老這是怎麼了,修了防線,打了勝仗,怎麼還說這種喪氣話啊?

喪氣話?那是大實話!

袁巡撫把洗臉的帕子一放,隨即拿出當年在前線寫給天啟的奏章,把當時的情形給講述了一番。他說,你們是不知道啊,當時錦州那叫一個險,皇太極來了好幾萬人,把錦州一圍,我們是毫無辦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滿桂這小子帶了萬把人就來了,可又能怎麼樣?全派去錦州,和城外皇太極幾萬人廝殺,那不送死嗎?所以我告訴他,就你這點人馬,去了那叫寡不敵眾(彼兵數萬,我兵萬餘,寡不敵眾)。而我手下也就三萬來人,全帶去,也沒有勝算,我能怎麼辦?所以,我只能直說,去了也救不了(責之赴戰,力所未能'5'),而不能解圍的話,錦州陷落那是必然的,所以我們只能早早的安排後事,能設法保住寧遠、山海關就不錯了,不過要想保住“關、寧”,那還得必須從其他邊鎮調集精銳、糧餉來增援:

“而我兵戰不可透,則錦為必破,又以困錦者困寧,雖城守素備,而食乏援絕,則預為寧遠、山海援者,非薊門三協與宣大兩鎮乎。但有兵必有餉,行糧斷不可已乞。”'6'

按照袁巡撫這說法,錦州是肯定救不了的,所以必須為錦州陷落做準備,除了要多給糧草,以免寧遠被圍時間長了只能摘野菜、啃樹皮以外,還必須調動其他各鎮的精銳來支援。

如此看來,被後世兩位大能推崇備至,說得天花亂墜的“關寧錦防線”,一旦開戰,卻連自保都有困難,甚至連建立者之一的袁巡撫對此都沒有信心,而且竟然還需要動用薊鎮三協、宣府、大同這些軍鎮的部隊來增援。

說到這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