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了兩三萬多人的要塞,即便是出擊,那也不敢全出去,因為還要守城,所以機動力量少之又少,滿桂由前屯馳援錦州,能帶一萬多人到寧遠,那已經很夠意思了,可惜若再去錦州,那還是寡不敵眾。
說到底,孫大人“主兵屯田”的結果,是必然導致兵力過於分散,因此敵人來了只能乾瞪眼,所以這“關寧錦防線”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將整個遼東鎮的軍力,自行分割開來,擺成一串糖葫蘆,不僅形成不了有規模的出擊,而且還方便敵軍一個個的分割消滅。另外,主兵被分散成這樣,要想大舉進攻也是不可能的,想讓拖家帶口的主兵,走出城堡去大舉出擊,遠征後金老巢並不現實,所以運用“主兵屯田”是解決不了遼東的問題。
相比之下,王同學的部署就有霸氣得多,八里鋪一道邊牆,讓山海關成為雄關天險,所有士兵都堆在這裡,出之能戰,守之能固,還不用費銀子去大修“四十七城堡”(外帶數百座臺),將來有條件了,猛然增添大量客兵,大舉進攻之時除少許守關外,其他的全都能帶出去打,也不用牽掛什麼罈罈罐罐的,可孫老師呢,就算真有十四萬主兵,但四十七城堡、數百座臺這麼一分,還能剩下多少?
綜上所述,孫閣老的“關寧錦防線”在遼東銀子是花海了去,可換來的卻是出擊成不了規模,全線自行分割等包圍,而一處被圍連應援都不能夠,空有十萬之眾,敵軍一來還要別鎮馳援,別說大舉進攻,就連自保都難……守遼四年,耗資幾千萬,卻混到這步田地,也算他孫老師幹砸鍋這一行特有本事了。
要說“關寧錦防線”都成這副慘相了,估計也該是到底了吧?說實話,我等草根也希望這是底了,畢竟人家老孫頭扛著鋤頭幹了四年屯田,一把年紀的,也不容易,但很可惜的是,必須遺憾的告訴大家,這非但還不是底,而且底下那一層還更慘不忍睹。
前文曾提到過孫老師、袁縣令守遼方略中,戰略、戰術兩個層面有問題。從戰略上看,其鉅額消耗達到了禍國殃民的效果;從戰術上講,其主兵屯田、四十七城堡所擺出的,是一副等著被分割消滅的佈局。其實,無論是誰若在戰略、戰術兩個層面都廢了,那也該算是廢柴到家了吧,換了別人或許也差不多了,可是對於孫老師、袁縣令二人來講那還沒有,因為差了一個位面,曰:戰役。
但凡一條防線,設立之初都有個戰役目標,孫老師當初提出要修“關寧錦防線”的時候,提出的戰役目標就是保衛神京,以下是孫老師的自敘:
“故隨遼人之便,安插於兩衛三所二十七堡間,以土屯土。曰以遼人守遼土養遼人,使關外之備稍足,則關內之防稍減。況守在關以內則備淺薄,守在寧遠則山海已在重關,神京遂在千里之外,今天下亦嘗計及此乎。”'1'
孫閣老向朝廷保證“神京遂在千里之外”,此外還有“天設重關;以護神京”的豪言,正常的,不神經的,都能懂什麼意思,這千里之外的又還設有重關,那神京自然是安穩了。可不曾想到的是,後來皇太極一路打到神京之時,遼東鎮的主力還尚在千里之外,原因是人家壓根就沒走這條線,而另選了一條道。因此,若以“保衛神京”的戰役目標來評判,那“關寧錦防線”是完全不及格的。
剛才,當年明月激情演繹時,曾曰:
“歷史告訴我們,再堅固的防線,也有被攻陷的一天。
歷史還告訴我們,凡是總有例外,比如這條防線。
事實上,直到明朝滅亡,它也未被突破。”
看到這裡,我等草根不得不提醒一下當年明月,歷史上還有一種防線,雖未被攻破,但跟廢物一樣,因為被繞過而成為笑柄的,這就是著名的“馬奇諾防線”。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囤積重兵,耗資鉅萬,歷時數年,苦心經營德法邊境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