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n der Goltz)不僅是一個軍國主義者,還是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狂熱擁護者,對法西斯主義和納粹思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認為強國吞併弱國是天經地義的事,還視屠殺為“世上最美的藝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他在比利時佔領區主導的大屠殺,正是這種扭曲思想的寫照。

“希特勒都曾在東歐大屠殺時盛讚過這個人,可想而知他是什麼樣的存在。”

不過,好在威廉二世對他並不感冒,所以他並未能繼任參謀總長。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不在施裡芬提到的候選名單中的人。

“那麼,皇帝陛下更傾向於讓誰擔任下一任參謀總長呢?”

“是毛奇。”

赫爾穆特·約翰內斯·路德維希·馮·毛奇(helmuth Johannes Ludwig von moltke)。

這是大名鼎鼎的毛奇大將的侄子。為了區分兩人,人們常將叔叔稱為“大毛奇”,而侄子稱為“小毛奇”。

“毛奇的履歷的確不足以服眾,但皇帝對他頗為寵愛。如果沒有意外,他就是下一任參謀總長了。”

施裡芬的話沒錯。

在歷史中,毛奇確實憑藉皇帝的寵信接替了施裡芬成為參謀總長。然後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戰,他就搞砸了施裡芬計劃,被解除了職務。

不過,將施裡芬計劃失敗的鍋完全扣在毛奇頭上也不太公平。畢竟這一計劃本身就沒考慮到塹壕戰和全面戰爭,其根本就是一個冒險的構想。

“您對毛奇繼任參謀總長一職並沒有什麼異議嗎?”

“雖然他資歷尚淺,但作為參謀總長還算合格。我之後再介紹你們認識吧。”

施裡芬說著,從旁邊的包裡取出了一些東西,是一張被摺疊了多層的地圖。

“說起來,這次我正好想和你談點事。”

“談點事?”

“我知道你最近忙得不可開交,這次正好趁這個機會和你說清楚。不過要記住,這是機密,千萬別告訴別人。”

施裡芬用手指放在嘴邊做了個噤聲的手勢,然後展開了那張地圖。

“這是地圖吧。”

而且,是一張標註了複雜符號和線條的歐洲地圖。

不用看,漢斯也知道這是什麼。

這是戰爭計劃的草稿,雖然還處於構想階段,但已初見雛形。

施裡芬開口了:

“我問你,如果三國同盟和法俄同盟之間爆發戰爭,身處兩線作戰困境的我們德意志帝國,應該如何應對呢?”

......

施裡芬計劃(Schlieffen plan)。

這是傑出的戰略家施裡芬從1905年開始構思的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戰爭計劃。

施裡芬將自己的經驗、才智以及畢生精力全都傾注在這個計劃中,因此細節上十分複雜。但如果要儘量簡單明瞭地概括,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 如果三國同盟和俄法同盟之間爆發戰爭,德國極有可能同時在西線與法國、東線與俄羅斯開戰。

2. 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德軍計劃繞過法國的防線,透過比利時迅速擊潰法國。

3. 俄國方面則依靠與奧匈帝國的合作,以最小兵力牽制。

4. 在擊敗法國後,動用全部力量佔領聖彼得堡,擊潰俄國。

5. 最後的勝利和利益!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精密計劃。

而在實際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軍方也的確認為德軍會從阿爾薩斯-洛林方向發起進攻,因此施裡芬計劃成功擊中了法國的弱點。

‘當然,這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