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選將(第1/4頁)
章節報錯
就在林如海踏入京城的稍早些時辰,政事堂內一場關乎遼東戰局的重要朝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殿內莊嚴肅穆,硃紅色的廊柱矗立兩旁,金色的琉璃瓦在日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輝,可這輝煌的景象卻難以掩蓋瀰漫在空氣中的緊張氣息。
參會的眾人皆是朝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內閣諸臣齊聚一堂,首輔李嵇面容冷峻,目光如炬,沉穩地端坐在首位,周身散發著上位者的威嚴;吏部尚書夏崇神色輕鬆,不時輕捻鬍鬚;禮部尚書劉學義正襟危坐,眼神中透著幾分笑意;刑部尚書胡之問面色嚴肅,雙唇緊閉;工部尚書李軻則微微皺眉,顯得有些心神不寧;樞密使牛繼宗身形魁梧,氣勢不凡,此刻正專注地聆聽著眾人的發言;漕運總督俞鶴倫靜靜端坐,目光深邃。六部九卿的其餘官員們也都正襟危坐,神色各異,或緊張,或期待,或沉思。
樞密院樞密副使淮陽侯府現襲一品撫遠將軍的陸慶祥,身姿挺拔,面龐冷峻,他在牛繼宗升任樞密使後,在勳貴們的推舉下,才得以坐到如今這個位置。
樞密院以正副樞密使為首,下有三司——軍機司、武備司、鎮撫司,五院——靖安、神策、武選、越騎、玄武。
三司五院主官外,另設有左右都中郎將、三位樞機學士。左右都中郎將是樞密院唯二直接掌握軍隊的,手下各有一千五百武選郎,號左右衛旅。樞機學士由翰林院學士選任,執掌文書。
而今天在京的三司五院主官,右都中郎將,樞機學士也都在場。
京營諸將亦是齊聚於此。現任京營節度使曾經,身姿筆挺,四營正副主官們也都精神抖擻,身著戎裝,散發著武將的豪邁之氣。此外,還有各府在軍的勳貴將領們,他們或交頭接耳,或神色凝重。
隆興帝高坐御座之上,頭戴冕旒,身著龍袍,神色威嚴,目光掃視著下方的群臣。
會議伊始,按照陳瑞文定下的軍略、樞密院擬定的用兵部署,進展還算順利。
南線主將定為襄陽侯府的戚建輝,他所率領的部隊為薊遼左鎮部分軍隊,兵力一萬。而統帥一萬關內軍隊與之匯合的是寧武軍節度蔣子靜,他是蔣子寧的胞弟,寧武軍員額六千,駐地山西寧武府。這支部隊一直作為大同、朔平、歸綏的後備支援部隊,全軍皆為輕騎兵,只是披甲率僅有四成,另外四千步軍從山西平定州抽調而來,披甲率稍高,達到六成。
中央叢集的主帥自然是總領戰局的薊遼總督陳瑞文,其麾下有兩萬五千薊遼軍主力,兩萬步軍營,兩萬九邊軍隊,五千察哈爾騎兵。
其中步軍營由步軍都統嚴興民統率,九邊軍由朔平軍節度趙佟、代州軍節度秦守志、靖安院都指揮使裕之夫三人分別統領。趙佟是牛繼宗的妻弟,秦守志出身石家家將,裕之夫則是侯景熙的連襟。
然而,北線主將的人選卻引發了激烈的爭論。曾經認為北線以一萬步軍營為主力,五千薊遼軍、五千察哈爾騎兵為輔,應由京營將領出任主將,以確保北線內部指揮穩定。
這一觀點得到了隆興帝和眾臣的初步認可。於是,神策院參贊使關峰推舉步軍營右翼步軍統領柳岐擔任。此言一出,殿內眾人神色各異,有的微微皺眉,有的面露難色,卻沒有人馬上出言贊同。
武備司都統制常滎立刻站起身來,神色嚴肅地說道:“柳岐不妥。他一直在京營內任職,從未經歷過真正的戰陣,北線戰情複雜多變,他恐怕難以應對。”
常滎的話直指關鍵問題,眾人紛紛意識到,京營內部確實沒有合適的人選擔任北線主將。
論及臨陣指揮軍陣、廝殺搏鬥,京營內部的高階將領中,除了曾經、何會,就連嚴興民也只是在地方打過治安戰和平定民亂的小規模戰鬥。一旦指揮兵力超過一萬人,僅憑猛衝猛打顯然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