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大明之於南洋(第3/3頁)
章節報錯
道。”
沈興起身拱手,“殿下之言,臣一定謹記在心,回頭便去信總部,草擬細則。”
“好,儘快拿來我看!”
殖民同拓殖是不一樣的。
嚴格來說,瀛州在做的一直是拓殖,也就是開發無主土地。當然,這個無主也是相對的,那些沒有影響力的小國就不算。誇張點說,南洋每日都要興起幾個滅亡幾個村鎮級別的小國。
而佔婆,才算是真正殖民的第一步。
回到賓童龍時,國王帕尼提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僧侶誦經,歌姬獻舞,半個城池的百姓趴伏在泥地裡碎碎念。
朱常瀛乘坐白象入城,如英雄般被接入王宮。
宴會上,帕尼提用詩歌般的溢美之詞稱讚朱常瀛的義舉,佔婆官員紛紛附和,在大明皇子面前表現出足夠的謙卑。
其實朱常瀛什麼也聽不懂,場面亂紛紛,通譯根本來不及翻譯。
這個開頭很好,南洋小國既多又分散,訊息之閉塞是常人難以想象的,朱常瀛在馬尼拉,香料群島的威名,中南半島未必得知,在西婆羅洲的大開發,他們也是不知道的。
情報這個玩意,南洋諸國還不懂,沒有上升到國策層面。
所以這個開頭很重要,大明皇子的形象光輝偉岸,是正義的化身,是公道的象徵,這個大義,朱常瀛要端著。
曲終人散,朱常瀛又收到了眾多禮物,象牙、犀牛角各八個,黃金頭冠一,還收穫了一頭白象。
大象這玩意,其實一點也不實用,吃的多走得慢,照顧一頭大象費用足夠養10匹戰馬,而有了火器,這玩意更沒有價值了,便嚇唬人也不能。
但這東西稀有,尤其是白色變異種,是權力的象徵,在南洋有著特殊的政治含義。
朱常瀛笑納,但表示沒地方去養,寄存在賓童龍王宮。
除此之外,朱常瀛還結識了一堆土王,收穫了一堆邀請,而通商為最大需求。
這一點也不奇怪,在福建,一根針一個銅板,但在南洋,可以賣到一里爾,也就是8分銀,許多地方就還買不到,市場前景廣闊。
朱常瀛也有回禮,不是老三樣,也就是絲綢瓷器茶葉,而是新產品。
松江印花棉布。
一個很令朱常瀛惱火的事一直在困擾著他,印度印花棉布主宰著南洋棉布市場,而松江布則是配角,松江布的主要市場在日本、朝鮮、北方,南邊則只有呂宋。
這其中的原因多多,原料、地形、歷史、文化、技術等等。
而朱常瀛能幫紡織商解決的,就是原料同技術。
從印度購買了最先進的紡織機,併購買了一大批織工、印染工等等一整套專業人才……他們確實是人才,但地位很低賤,可以買賣。
布料樣品買下來的更多,但凡見到的都買了,不同的織法、不同的花型、不同的色澤。
印度的棉花、靛藍則是西洋商行返程的重要貨物之二。
折騰了兩年多,王府名下織造廠終於改善了織機,並有了成品。
剔除開發費用,布匹本身的成本還是略貴於莫臥兒這個當今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原材料在那裡擺著呢,印度高原天生適合種棉,而人工比之大明還要低……
但考慮到運輸成本以及利差,這又不一樣了,印花棉布很有搞頭。
殖民地第一步,施行專賣政策。
印度印花布滾出佔婆市場!
:()重鑄山河,大明瀛帝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