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七堂堂瀛州之主,捏死一鄉土村霸不是輕而易舉麼?

其實不然,應對內部矛盾更特釀的累,要運用規則內的手段樹立威信,引導民意,哪怕再不起眼的敵人,對付起來也要小心翼翼。道理很簡單,程式不合法,就是統治者威信塌方的最直接原因,官府都不講規矩,誰特娘還講規矩?

事件告一段落,袁可立啟程迴轉屏東。

老頭子的任務很重,年底前要完成《民律》《刑律》初稿,提交議政會審議。同時,還要分兵派將,巡視地方。

其實御使巡視地方在大明早有成例,所謂巡按是也。

大明巡按,由都察院提名,皇帝親點,代天巡守,品級不高但權力極大,到了地方,大事奏裁,小事立斷,每年一任,於各省巡視政情民意,糾察百官,問案理訟。

制度本是好的,是制衡地方權勢坐大,約束官吏隊伍的極佳手段。但如果用人不當,這個巡按本身就是個大禍害,那就慘了,瘟神過境,走到哪裡哪裡倒黴。

瀛州雖沒有巡按,但巡視也是必須的。而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上下勾連,沆瀣一氣,朱老七匯同長史府、督諫院對巡視組巡視地方做出了極為詳細的規定,而且明暗兩條線同時進行,互不統屬。

目前來看,這套制度還是行之有效的,與其說制度好待遇高人事精幹,朱老七私以為還是用對了人。

袁可立,這位督諫院的當家人實在是給力,為人高風亮節,做事雷厲風行,同時又不缺乏變通手腕,最為重要的,老頭子有一顆同理心。

為天地立心,為百姓立命,用在老頭子身上那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可惜又慶幸,這樣的人竟然在中樞無用武之地,被皇帝老子給罷黜了。

送走袁可立,朱常瀛同兩個女人打過招呼,收拾收拾行李,這就準備去往廈門。

哪料想沒過兩天,那個東頭村又有壞訊息傳來,劉氏老太太跳堰塘自戕,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