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樞密院所議之事,李曄全都令人傳達給李禕。

作為後世人,李曄有非常多天馬行空的構思,但構思要實施,就需要有才幹的人。

張承業和韓偓正是這樣的角色。

現在又多了李禕。

新羅之戰,在李曄沒想好如何處置新羅王氏貴族時,李禕已經奇謀解決了一切,斷了新羅的根。

這幾年,內地都時常有匪亂,熊津道卻安安靜靜,沒有絲毫動靜,在長安派過去的文官武將宣教使之後,逐漸適應了新的身份,沒人再記得從前骨品制的貴族們,以唐人身份自豪。

大部分熊津道土著只是歸民,但並不妨礙他們新生活的嚮往。

特別的是一些獲得唐人身份的人,回到家鄉,直接成了老爺,萬眾矚目。

若是識字,最次也能混個衙吏噹噹,還能參加科舉,或者去尚學求學。

不怕難度大,就怕沒希望。

相對於種姓制度的骨品制,大唐制度無疑是進步的,也順應時代。

給了所有人希望。

因此也得到了平民的擁戴。

殘存的豪強們沒有了興風作浪的土壤。

如同當年的河隴一樣,熊津道、廣南道、雲南道、漠北道、遼西道等偏遠地區,對歸化策的擁護遠遠超過了內地。

其實這個時代,很多人連當人的資格都沒有。

不是農奴就是牧奴、軍奴,為貴族老爺們出生入死。

來到這個世界,橫向一對比,才知道大唐制度全方位的優越性。

任何一個國家到了大唐這個地步,能維持穩定就不錯了。

更別說發奮圖強,擊潰外敵。

統治是有成本的,也需要極高的智慧。

曾經盛極一時與大唐在河中角力的黑衣大食,強盛期只有區區八十年,就逐漸走向了沒落,採用類似周天子的分封制,在其後的百餘年裡,薩曼王朝、綠衣大食、白益王朝、塞爾柱相繼崛起。

而這些國家,也如流星一般乍起乍滅,能維持百年國祚的就算不錯了。

很多地區連國家都沒有建立,保持原始的部落制。

“太子殿下上午掃墓,下午習武,晚上讀書,亥時三刻讀書,沒有接見外人,只與太子右衛率任圜見面,太子妃偶爾帶小殿下探望。”薛廣衡事無鉅細的稟報。

太子妃謝氏,漢中小戶人家,早在天覆三年便與李禕成婚,一年後生一子——李澈。

倒也不是李曄可以監視李禕。

而是為了讓李禕暫時遠離長安是非,散散心,清理一下鬱積的負面情緒。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身處局外,才能更清楚的看清事態的變化。

讓他在忠魂寺掃墓,也是對他的一種保護。

這幾個月李曄也沒冷落他,國中大事,一概都傳達給他,聽取他的意見。

父子二人書面上的聯絡一直皆沒斷過。

“封趙季良為太子洗馬、張格為太子賓客,協同太子掃墓。”

趙季良曹州人,歷史上曾仕後梁,後轉投李存勖,官至太僕卿,後被孟知祥扣留,為其謀主,助其兼併東川,成就後蜀。

張格為前宰相張浚之子,歷史上被王建拜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用為託孤之臣。

兩人都是今年的科舉前三甲,胸中頗有見地。

是李曄精心挑選的人才,留在李禕打造班底。

拆開李禕的私信,洋洋散散四五張紙,李曄耐著性子才看完。

主要是對倭國態勢的看法。

認為大唐不可在倭國投入過多的精力,滅其國易,滅其種難。

只需誅討桀驁藩領即可,再冊封恭順之輩,統轄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