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一章 分封倭土(第2/2頁)
章節報錯
人,為大唐輸送人力至遼北、漠北,興建城池。
還特別強調倭土肥沃,足可養幾百萬之民,不可盡封於王審知,倭人傀儡的存在也可起到制衡的作用。
也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比如遷徙沿海居民,與其混居,百年之後,歸化策生效,其地其民自然歸唐。
李禕不知道後世倭人的惡毒與陰險,受傳統思維的影響,提出最後一條建議,也在情理之中。
但李曄壓根就沒想過要接納倭人。
他只想讓倭土成為勞力的來源地,用他們的屍骨夯實大唐在北疆的統治基礎。
大部分建議都有可取之處,如冊封恭順之輩,就跟李曄想到一起去了。
又提醒不可讓王審知太過強大,都是非常合理的建議。
有了實力,必然會生出野心,如果王審知坐擁關東良田,統御倭人,還會這麼老實聽話?
必然會爭取更大的利益,擠壓大唐在倭的利益。
這是人性,也是利益博弈的必然。
縱然現在不會,下一代下兩代一定會。
所以倭人傀儡政權有存在的必要。
源經基就順理成章的走入李曄眼中。
期待倭人臣服也不現實,只是現在暫時沒有滅倭人種的精力,大唐不可能被倭島限制住,西邊還有更大的利益。
大唐正在厚積的過程當中。
想通這些,冊封源經基的事就是理所當然。
倭國之戰持續一年半,差不多到了收官階段。
天策右軍這把利劍不可長時間暴露在外。
樞密院決議以徐溫的徐州軍換防天策右軍,配合顧全武的水軍,李曄同意了。
徐溫能武能武,鎮守平安京,穩住倭國形勢,是上上之選。
不過現在擺在李曄面前的難題是,劉知俊功勞太大,不好冊封。
直接封郡王,似乎功勳還差了一點,楊師厚都沒封王,劉知俊就更不可能了。
關鍵此時的劉知俊也才五十出頭,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現在封王,若是再立大功,就不好封了。
這個問題也困擾李曄多時。
楊師厚、朱瑾今年都是五十不到,周雲翼更是年紀輕輕,辛四郎不掌兵權倒是無所謂。
只有李承嗣上了年紀,自己也識趣,在長安處於半退休狀態,享受兒孫滿堂的天倫之樂,偶爾出席樞密院的決議。
李曄忽然明白草根皇帝為什麼要誅殺功臣了。
一方面是不自信,怕後代鬥不過這些刀山火海滾出來的狠人。
一方面是省事,一刀砍了一了百了。
不封賞劉知俊肯定不行,兩萬天策右軍在倭土打出了大唐天威,攝津一戰,滅倭人十餘萬,殺的屍山血海,又重奪平安京,把倭土最富庶的奈良地收入囊中。
封賞太過也不行了,看劉知俊這架勢,仗越打越順手,以後肯定還有大功。
思來想去,只能給他封地了。
最直接的利益才能最打動人心。
殺生王令倭人聞風喪膽,給他在倭土封個地盤,似乎也不過分,畢竟大唐能把九州攥在手裡就不錯了。
李曄盯著地圖,指著平安京之北的越前國道:“改越前國為越前州,賜為左威衛大將軍劉知俊封地,子孫世襲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