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居民講明洪水為害的道理,在冬季降水量小時組織軍民加固河堤,盡力的疏通河道,這樣就能在各大河的對岸清理岀大片的土地來。

還有獎勵軍功,但凡為政府和百姓做有貢獻而喪失生命的人,不管是平民百姓和軍士,都可以登記在冊,撫卹他們的家屬,這樣他們就會死心塌地的為我們的政權效力。只要這些得到實施,我們收復中原,橫掃江東就指日可待,我們匡扶漢室的願望就能實現。

他的話猶如一塊塊的巨石投進水裡,激起了一層層的浪花。大家都在盡力考慮他的計劃。

劉備讓大家回去慢慢的想張飛提出的施政方略,並說三日後複議。

於是大家互相告辭,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妻去了。張飛回到家裡,夏侯、樊氏出來迎進夫君,並問起堂上所議何事,張飛也不隱瞞,當情況告訴了她們,二人也是大家閨秀,有一定的學識,她個門也認為這套方案基本上可行。

三日後大家又重聚會,一致決定按照張飛的計劃施行。確定之後張飛飛鴿傳書,令各府郡縣官員齊來襄陽議政,各地官員卻按時到齊了。當下諸葛亮代劉備頒佈了荊襄新政,頒行到各府郡縣施行。

在規定的日子裡,各地的郡守,知府事,一齊來到襄陽,晉見昭烈蜀公,劉備叫他們起來,宣佈頒佈的新律令,也叫《荊襄律令》叫他們各自帶回施行。

嗣後由諸葛亮宣佈人事調動。奉蜀公驃騎大將軍令,任命伊籍為別駕。賈詡為治中從事。關羽升任前將軍,賜漢壽亭侯。張飛昇任車騎大將軍,賜定西桓侯,領司隸校尉。趙雲為翊軍將軍,權知江夏府,黃忠為節義將軍,張合為諫議將軍,太史慈為詡義將軍,文聘為遷義將軍,張遼為武義將軍,徐晃為武衛將軍,甘寧為結義將軍,魏延楊奉,蘇飛併為虎賁中郎將,關平為立義校尉,劉封為偏將軍,周倉為執戟郎中,裴元紹為後軍都尉,高順為忠武將軍,臧霸為順義將軍。

任命諸葛亮為軍師將軍,處理一切軍政大事,以徐庶為尚書令,陳群為御史中丞,蔣琬為主簿。簡雍孫乾糜竺併為從事。

崔州平權知武陵府,石廣元權知襄陽府,孟公威權知江陵府。其餘的文武官員原職不變。馬良兄弟為贊軍校尉。

各官受職之後,各自返回任所去了。在張飛的建議下,在襄陽,江夏,江陵,武陵四府,由當地衙門撥款修建英烈祠。並立下了紀念碑,由軍師將軍諸葛亮撰文,昭烈蜀公劉備親筆書寫。並命工匠刻於碑上,其文曰:

三年以來,於攘除奸兇、光復漢室之役中捐軀赴難的忠魂們英靈不朽!

近十年以來,跟隨蜀公馳騁疆場,征伐各地而殞身之豪壯之士,浩氣長存!

自光和七年黃巾起事以來,追隨蜀公披肝瀝膽,矢志不渝,不幸捨生取義的英烈壯士們千秋共仰,萬古留芳!

大漢皇帝建安十四年春,軍師錄軍國重事諸葛亮撰文,蜀公劉備手書。

張飛的這次修政改革方案雖然在史籍中找不到相關的資料。也許是在以後的改朝換代中,由於戰亂的毀壞沒有遺傳下來,不能成為各朝各代的施政參考方案,但也是在那個封建的君主專制下,卻不失為一次成功的變政改革!

經過一年多的時間,各行各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沿各大河流兩邊都整墾出田地達十萬餘畝,疏通河道一千多里,官道直通八十一郡縣,有的直接通到鄉鎮。在各河道上架了幾十座橋樑,整個荊襄大地出現了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當然任何事情都不是沒有難度的,這次改革雖說是百分之七十的人擁護,但還是觸犯了一部分人的利益,他們多方制忖,陽奉陰違政令,有的還重利煽動愚民鬧事。當事變傳報到襄陽,劉備召集兩班文武商議解決的問題,張飛力主用鐵腕手段,強制鎮壓。他說任何規定都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