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3/4頁)
章節報錯
免租調或“三調”(即按戶徵收的調粟或調布。因當時租、調需由田、桑、屋宅三者估出資產,而確定應交的數目,所以租調也稱“三調”或“三課”),有時免去孤貧之家當年的三調,有逃亡他鄉以後復業者,“蠲課五年,停其徭役”。又曾繼續“土斷”(在東晉、南朝廢除僑置郡縣,使僑寓戶口編入所在郡縣的辦法,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戶口,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整理戶籍。
但他也和封建社會很多皇帝一樣,猜疑心很重,害怕開國功臣們奪他的皇位。在功臣當中,應屬範雲和沈約的功勞最大,謀劃、輔佐他登上了皇帝寶座,但蕭衍並沒有重用他們。剛建國範雲就病逝了,蕭衍也沒有重用沈約,而是讓其他的人主持朝政,反過來,蕭衍還經常斥責沈約,後來,沈約也病死了。
蕭衍對功臣吝嗇,但是對於自己的皇室親屬卻是另外照顧,特別是他的次子蕭綜和六弟蕭宏,照顧得有些徇私護短。但他的照顧沒有給他帶來好處,反而讓他備受刺激,這是他以後當和尚的主要原因。
蕭宏在窩藏殺人兇手時,蕭衍也不加懲罰反而加封官職,妄加縱容。蕭宏並不知恩,更加肆無忌憚地胡作非為。最後,竟和自己的侄女,也就是蕭衍的大女兒通姦,兩個人還謀劃篡奪蕭衍的皇位,結果派人刺殺蕭衍時,事情敗露,刺客被抓,最後處死。蕭衍的女兒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沒臉再見父親,於是自盡。蕭宏也因為極度恐懼,得病而死。
蕭綜是蕭衍的次子,但是他的母親吳淑媛原來是東昏侯的妃子,跟了蕭衍後,僅七個月就生下了蕭綜,可能是東昏侯的兒子。蕭綜並沒有受歧視,蕭衍封他為王,還做將軍。但吳淑媛自己失寵之後,由於對蕭衍的怨恨,就把七個月生蕭綜的事告訴了蕭綜。從此,蕭綜就覺得自己是東昏侯的兒子,和蕭衍疏遠了。
後來,梁和北魏在邊境發生衝突,蕭衍讓蕭綜領兵,督率各軍作戰。但蕭綜卻投奔了北魏,北魏很高興,授予高官厚祿。蕭綜還改名為蕭纘(音鑽),並表示為東昏侯服喪服(即斬衰,一種生麻布做成的簡單衣服)三年。蕭衍聽說後,非常生氣,不但撤消了給他的封號,還把吳淑媛廢成庶人。後來,蕭衍聽說蕭綜有回來的意思,就讓吳淑媛給他送去小時候的衣服。但蕭綜卻不願意回來。不久,吳淑媛病逝,蕭衍又起了惻隱之心,又下詔恢復蕭綜的封號,給吳淑媛加了諡號為“敬”。
這兩次打擊對於蕭衍來說是很大的。建國開始的時候,蕭衍重視儒家思想,還自己親自寫《春秋答問》等書,解答大臣們的疑問,直接倡導了好的學習風氣。但老年後,特別是這兩件事後,蕭衍看破了紅塵,從儒家轉向了佛家,還幾次入寺廟做了和尚,當住持,講解經書。
·9·
做和尚的皇帝
公元527年,梁武帝下令在皇宮旁邊建了一座寺廟,取名同泰寺。同泰寺建成後,又在皇宮跟同泰寺對著的地方開了一個門,取名大通門(大通是同泰的反語)。這樣一來,他出宮門入廟門,出廟門進宮門,來來往往可就方便多了。這一年三月,梁武帝對文武大臣們說:自己看破了紅塵,要到同泰寺裡當和尚。不管大臣們怎麼勸說,梁武帝真的脫了龍袍,穿上袈裟,剃了頭髮,到了同泰寺。
在同泰寺裡,梁武帝住的是便房(一般房屋),睡的是素床,床上張的是普通老百姓用的葛帳,用的茶具和碗都是土瓦器,乘的是小車,每天不但晨鐘暮鼓唸經文,還要和寺內僧眾一樣打掃佛殿,和真和尚一模一樣。
滿朝文武大臣急壞了,他們一起到了同泰寺,給這位和尚皇帝跪了一地,又是磕頭又是央求,請他回宮執政。梁武帝開頭怎麼也不肯答應,直到群臣用一億萬錢(古代一億是十萬,一億萬相當於現在的十億)的代價向同泰寺奉贖,和尚默許之後,梁武帝才勉勉強強點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