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黯然落幕(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權力的旋渦中心,有人正站在命運的高光點,滿心期待地籌備著登基大典,只待那一聲宣告,便能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接受萬民朝拜;而有的人,卻在命運的谷底掙扎,被謀反的罪名死死籠罩,生命岌岌可危,隨時可能被拖向刑場,身首異處。
長安城,靜謐的皇城之內,御書房中瀰漫著一股凝重的氣息。李淵負手而立,眉頭微微皺起,目光緊鎖在案桌上那份奏報上,神色間滿是猶豫。他緩緩伸出手,修長的手指輕輕點在那疊紙張上,似是在權衡著其中的利弊,又像是在思索著如何抉擇。
太子少保李綱,一襲深青色朝服,歲月在他臉上刻下深深淺淺的溝壑,脊背卻挺得筆直,透著幾分文人的風骨。他輕撫著鬍鬚,目光沉靜打量著周遭。
內史令蕭瑀站在一旁,身著緋色官服,衣袂隨著他動作輕輕晃動。他的面容冷峻,眼神銳利如鷹,緊盯著案上的文書,似乎在找尋著什麼。
尚書右僕射裴寂,華服玉帶,身姿微微前傾,臉上掛著恰到好處的笑容,眼神卻透著精明。他時不時地偷瞄一眼李淵,像是在揣摩聖意。
而秦王李世民,剛從戰場無功而返,身上的風塵還未洗淨,玄色錦袍沾染了些許征塵。他的眉眼間帶著幾分疲憊,卻難掩英氣,深邃的雙眸中閃爍著不甘與思索,靜靜地站在角落裡,周身散發著令人不容忽視的氣場。
李綱神色凝重,上前一步,拱手作揖,率先開口:“陛下,臣以為,肇仁定無謀反之意。此次之事,不過是他酒後口不擇言,一時犯渾罷了。遙想當年太原起事,局勢混沌不堪,各方勢力犬牙交錯。肇仁不辭辛勞,日夜奔波,為了大計出謀劃策,更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不知立下了多少汗馬功勞。”
“如今,怎能僅憑這幾句醉話,就倉促定下謀反的大罪?懇請陛下念及他往昔的功績,大發慈悲,饒恕他這一回無心之失。”
蕭瑀站在一旁,眉頭緊鎖,正暗自思忖著朝堂局勢與劉文靜的命運。不經意間抬眸,恰好與李世民的目光在空中交匯。剎那間,兩人眼神中閃過一絲難以言喻的默契,彷彿無需過多言語,彼此便能洞悉對方心中所想。
李淵坐在龍椅之上,神色莫測,眼眸低垂沉默不語,蕭瑀見狀,深吸一口氣,也上前一步,躬身說道:“陛下,臣與李綱大人深有同感。文靜不過是心中有些怨言,借酒消愁時口出狂言,他向來忠心耿耿,絕不敢有謀反之心。還望陛下開恩,饒恕他這一次。”
李世民聽聞,眼中閃過一絲急切,也趕忙上前,言辭懇切地說道:“陛下,劉文靜在起兵之初,便率先定下奇謀,待大事已成才告知裴寂。可京師平定之後,他與裴寂的地位和待遇卻天差地別。他心中有所不滿,實屬人之常情,絕無謀反的心思。還請陛下明察,念在他過往的功勞,從輕發落。”
李淵似乎有些被說得意動,緩緩抬起眼眸,環視著御書房內的眾人。裴寂眼珠一轉,連忙上前進言道:“劉文靜的才能、謀略確實在眾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陰險,忿不顧難,其醜言怪節已經顯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若赦免劉文靜,必貽後患。”
李淵聽聞此言,心中瞬間有了決斷。他的目光不自覺地暗沉下來,一絲不易察覺的陰霾悄然浮現在眼底。其實,長久以來,他對劉文靜就隱隱有著猜忌之心。
劉文靜此人,智謀超群,在大唐建立初期,每逢關鍵時刻,總能獻上奇謀良策,為大唐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可隨著他功績的不斷累積,麾下勢力也逐漸壯大,這讓李淵隱隱感到不安。他深知,這樣一個既有能力又有勢力的臣子,一旦不受控制,便會成為大唐江山的潛在威脅。
再加上此次事件,劉文靜竟與裴寂反目成仇,鬧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更甚者,聽聞他竟定計想要謀害裴寂。裴寂乃是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