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第53集《妙法蓮華經》(第6/10頁)
章節報錯
待在空性。生命的目的是要改造生命,不是要消滅生命,否則你會把有情修成無情!這隻能當過程,不能當結果。我們為什麼要學佛呢?是把有漏生命創造成一種無漏的生命,而不是把生命現象給消滅掉,不是這樣乾的。所以,當我們從有相的生命迴歸到空性的時候,阿羅漢就覺得所作皆辦了,包括阿含、方等、般若大部分都是這種概念。
到了法華會上,佛陀才明確地說明,“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沒有一個人能夠永遠待在空性不出來,不可能。你不能夠說把一個有情生命,活生生的生命,修到這個生命消失掉了。沒有這回事情!那是一個假名字。所以佛陀說世界上沒有涅盤寂靜這個東西,那是一種暫時的感受而已。但是這句話,佛陀在前面沒有明確地說明涅盤也是唯心所現的假相,到了法華會上才明確地說明。所以這件事情,這第一個,未曾聞法。
,!
第二個,世尊為阿羅漢授成佛之記。這件事也是未曾有。一個是聽聞妙法,一個是看到原來安住在空性的人——一個灰身泯智的人,竟然還可以發菩提心,這個也是很特別的。所以發了希有之心,內心“歡喜踴躍,即從座起”,整理衣服以後,“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身體屈曲,內心恭敬,“瞻仰尊顏”。
後面這幾個動作,我們說明一下,蕅益大師說是表法的。主要有三個動作值得我們注意:
第一個,“即從座起”。一般我們聽佛陀說法是坐著。這個坐,一般我們講安坐、坐法空座,就是表示二乘人捨棄了偏空涅盤的法執。因為他本來坐在座位,站起來了,從空而起,表示他們知道空性的涅盤不是究竟的目的,它只是過程。第一個,“即從座起”。
第二個,“右膝著地”。他從空性起來以後幹嘛呢?就跪在地上。在佛法裡面,這個地就是“真如本性,猶如大地”。所以他從空性會歸到真如本性以後,叫做即權而實,從權法會歸到實法。第二個是“右膝著地”。
第三個,合掌恭敬,“瞻仰尊顏”。就是向於佛道。發菩提心,向於佛道。
所以蕅益大師說這三個表法:第一個即從座起,表示捨棄了空性的執著;右膝著地,表示趨向真如本性;趨向真如本性以後,他知道生命是空有無礙的,所以發了菩提心,最後趨向佛道。這是三個階段。
這段是說明四大弟子在講話之前有三個動作來表法。
庚二、自陳領解 辛一、正陳得解;辛二、嘆佛深恩
我們看庚二的“自陳領解”,自己敘述對一佛乘思想的領解。這個地方分兩科。
辛一、正陳得解 分二:壬一、長行;壬二、重頌
正陳得解又分兩科,長行跟重頌。
壬一、長行 分二:癸一、法中略說;癸二、喻中廣明
長行當中也分兩科。
癸一、法中略說 分二:子一、明昔日不求;子二、明今日慶得
癸一的“法中略說”,先用法的方式來做一個簡略說明。
子一、明昔日不求
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盤,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前面是用動作來表達,這以下用講話的方式來表達了,“法中略說”。就是說,其實佛陀在講《法華經》之前也用方等時、般若時,用大乘的功德來激發你;在佛陀講《阿含經》,你們證得阿羅漢以後,為什麼不發菩提心呢?你為什麼不把空性迴歸到中道實相呢?就講出三種理由,為什麼沒有追求無上菩提。
第一個,“我等居僧之首”。我們是僧團裡面的上座比丘,一路走來都是修苦、空、無常、無我。如果我們回小向大,後來發菩提心了,恐為人所譏嫌,所以不求。這第一個,居僧之首不求。
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