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一間教室。

一名中年人筆直的站在一塊黑色的牆壁前,正用一根竹鞭指著牆壁上的粉筆字,認真解讀。

“諸生,現在為師就給你們講講這句:【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明是非。】的意思……”

陳清德聞言不禁摸了摸鼻子。

他倒不是對抄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的文章心虛。

詩仙李白他都抄,自然不會有半點負擔。

其實是這一句的原文乃是:【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在後世,這一句因為倡導家庭暴力飽受詬病,所以陳清德便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修改,把【撻無怨】改成了【明是非】。

同樣被他改了的還有這句:【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改成【敬長者,重言行;禮相處,宜相適】後更傾向於宣揚家庭長幼和睦。

陳清德也不知道這樣改對不對?

他完全是憑自己後世確立的三關改的。

還有諸如:【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也被他改成【非聖書,需明辨;取精華,拓心志】。

陳清德的想法很簡單。

聖賢書自然要讀,畢竟是這個時代的趨勢。

他文化程度有限,肯定沒有辦法跟這種大勢對著幹。

只有順應自然的同時,讓諸如【科學】之類的思想也能在這片華夏大地生根發芽,如此才不至於令後世的許多悲劇重演。

這樣也不枉費他穿越一遭不是?

況且他如今的所做所為,很多都已經開始超綱,他必須拿出合理的解釋才行!

免得到時候被李世民無端猜忌。

在封建時代,被天子猜忌,離死也就不遠了。

陳清德還不想死。

他的紈絝生活才剛剛開始。

對這種細節上的處理,他自然萬分用心。

學堂裡的教書先生姓廖,那是武德三年的秀才。可惜自中秀才後他七年時間屢試不中,讓本來富足的家境也因此變得貧寒。

他本打算等開春天氣好一些後離開長安回鄉。

可囊中羞澀。

就在他為此暗暗發愁時卻看到長安城外陳家莊陳府別院給莊中孩童們招募教書先生的告示。

這個時候的教書先生地位還算尊崇,學子需登門遞交束脩才能就讀。

像陳家莊這樣直接公然張貼告示,招募教書先生給一群孩童招募先生的情況幾乎沒有。

所以應聘者自然寥寥。

廖秀才心想,自己不過是要湊齊反鄉盤纏,又不是要真的收授弟子。

而且每月五貫教資也著實不少,所以便毫不猶豫的揭下告示前來。

讓他沒想到的是,這陳家的孩童大大小小數十人,在加上莊外無數流民的孩子,一下子就是數百學生。

而且這些孩子大字不識一個。

他還要從頭教起。

於是便打了退堂鼓。

就在這時,陳清德卻找到他,還給了他一本【弟子規】。

讓他就按書上所教授的教那些孩子便可。

又將這些孩子分成百人一組,讓他每天每組教授兩刻鐘即可。

先領讀,讓這些孩子,會讀,會認即可。

若是有聰明學習快的,就單獨拎出來分組教授。

如此,既不耽誤教學,又合理分配了教授時間。

廖秀才在看到【弟子規】時,起初並不以為意。

但陳清德給他講解其中標點斷句的意思後,令他驚訝不已。

這是他讀書數十年從未聽說過的東西。

陳清德還將【弟子規】通篇給他解釋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