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相會殺虎口(第2/4頁)
章節報錯
堪,都希望趕緊回河西去修整。
同時這兩萬各部黨項諸羌騎兵才剛剛收服,戰鬥力還是一個比較薛定諤的狀態,並不能作為可靠的倚仗。
所以看著張昭率領了數萬大軍,但實際上,全軍上下都不希望繼續開戰,至少是和契丹這樣看起來就比較強大的敵人開戰。
他們現在雄赳赳氣昂昂的跟著張昭往渾河而去,完全就是靠張昭自身的威望,從而讓手下計程車兵保持了較高計程車氣。
但威望這種東西,不能多用,也不能用得太狠,積攢起來難得很,丟掉可就太快了。
退一萬步說,即使上下都願意與契丹人碰一碰,張昭也不會選擇這個時候。
因為河西軍能用兩三萬人就可以出擊四方,並且保證強大的戰鬥力的法寶,很特殊。
譬如在我大宋時期,一個正規的甲士,需要配備一個幫他著甲,戰陣上反覆衝殺間歇餵飯喂水,甚至充當按摩技師的輔兵。
一個幫他在缺少騾馬時揹負甲冑的力夫。
一個給他打理、修補甲冑,揹負米糧的準匠人。
每一火也就是十個甲士,還需要兩個照顧騾馬的民夫。
也就是說,一個甲士背後,至少是需要三個人來伺候,有時候會需要四個,這樣才能保證甲士充足的體力和專注戰場拼殺。
這也是宋軍,往往一搞就是十幾萬人,但實際作戰的,也就三四萬最多四五萬的最大原因。
而在歸義軍中,甲士們擁有的輔兵和民夫是多少呢?
差不多三到四個人擁有一個,而且這些輔兵還大多會兼任團結弓手,並不是時時刻刻在甲士們身邊。
其中固然有歸義軍布面鐵甲和鎖子甲多,穿戴方便,重量輕,以及騾馬遠多於一般軍隊的原因。
也有歸義軍甲士耐苦戰,能吃苦的因素在裡面。
自古秦兵耐苦戰,可不是說著玩的,河西隴右那也是秦兵的一大來源。
但不管怎麼說,雖然這為歸義軍出動大軍,節約了極大的成本,提升了行軍速度。
並且在戰場上不容易崩潰,畢竟甲士多、精銳多,而輔兵、民夫少,軍隊自然就不容易被打垮。
可是在經歷過長時間的征戰之後,這種優勢,就會被逐漸抵消。
身體和心裡上的疲憊,比一般的軍隊,還是要來的快一些的。
所以,此刻的歸義軍,戰鬥力和意志,都不是最佳的狀態。
面對契丹這樣的敵人,張昭不會選擇在此時跟他們開打,與耶律德光會面,那就是避免此時開戰的最好機會。
雙方的會面地點,就定在渾河邊的一座小烽燧堡中。
這個烽燧堡原本屬於長城的一部分,唐代只是不修長城,但不是沒有長城,反而對於漢代和北朝長城某些功能性不錯的地段,維護還是很上心的。
這個無名烽燧堡就是其中之一,四百年後,它還會有個響噹噹的名字-殺胡口。
當然現在遠沒有像歷史上那樣,成為出塞的主要關口,他就是一個小土城烽燧堡而已。
對於張昭和耶律德光來說,他們這種層級的人物會面,那是非常非常考驗各方水平的一件事。
選定地方和日期之後,雙方的先鋒部隊,就開始進駐了這裡。
張昭選定的,是白從信的三百輕甲驍騎和李存惠所部最精銳的三百騎兵。
至於慕容信長,他則在離此大約五里左右的地方,替張昭控制軍隊。
閻晉、泛全、陰鷂子、馬鷂子、馬殺才都不在,也只有慕容信長控制軍隊,張昭最為放心。
同樣的,耶律德光也揀選了左右皮室軍各三百騎兵,還很貼心的把皇叔耶律安端和弟弟耶律李胡都帶在了身邊,他必須要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