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站:山陰路132弄(大陸新村)6號—茅盾舊居

弄堂口只掛著魯迅的牌子。在走向魯迅舊居的幾十步中,卻能“偶遇”中國近現代文學的另一位大師:茅盾。

我之前查到茅盾舊居離魯迅很近。但沒想到居然這麼近:不僅在同一條弄堂裡,而且一個9號,一個翻個個兒,6號,中間只隔了兩個門。1946年5月到1947年12月,茅盾居住於此。跟郭沫若在溧陽路一樣,他在這裡住了一年半。6號的建築面積是171平方米,比9號居然小了50。這也有些奇怪。或者含著寓意?

茅盾是民國時期了不起的作家。我幼時的印象,說起“舊中國”的中國文學,當時還活著的,三個人是最突出的,即寫小說的茅盾和巴金,寫詩的郭沫若。當然,這只是童時的概念,是受當時的輿論影響的。

青春時的我,曾覺得茅盾的長篇小說《子夜》是“舊中國”中國長篇小說裡寫得最有水平的。茅盾也好,巴金也好,還有寫劇的曹禺,他們都受西方文學影響極深,老舍和沈從文是鄉土代表,而魯迅居於兩個陣營之間。

茅盾出生在緊挨著上海的浙江烏鎮。浙江人那時離家闖蕩目標多指向大上海,茅盾也不例外。2016年,上海隆重紀念茅盾120年誕辰和抵滬100週年。在1916到1949年這個時間段裡,茅盾有二十多年是在上海度過的,在上海,他1921年成了中共第一批黨員之一,1930年加入了左翼作家聯盟併成為常委。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上海寫出來的。在那個紀念會上,有專家說:沒有上海,就沒有《子夜》,沒有上海,就沒有茅盾。

茅盾的代表作首推長篇小說《子夜》(寫的就是上海),再就是《春蠶》和《虹》,還有很多中短篇。

茅盾早期其實寫過不少白話詩,但傳世的僅二首,在此摘錄幾句。《留別雲妹》,他一連串說了13個“完”,最後:“路也都走完\/話也都說完\/一切都完了,完了\/可以走了\/此來別無所得,\/但只飲過半盞瓊漿,\/看過幾道飛瀑,\/走過幾條亂山,但也深深的領受了幻滅的悲哀\/後會何時”。《我們在月光底下緩步》:“......我們在月光底下緩步,\/你脈脈雙眸若有深情難訴!\/終於你說一句,明日如何......\/我們在月光底下緩步。”

可惜的是,茅盾在上海的其它舊居沒有找到,尤其是寫《子夜》等名作時的住處。茅盾跟魯迅是很熟的,在左翼作家聯盟裡還共過事,但茅盾住到大陸新村來時,魯迅已經去世十年了。

茅盾於1949年離開上海赴北京,在那裡一直生活到1981年去世。

第五站:多倫路文化名人街

告別魯迅和茅盾,回頭沿山陰路拐過去,順入四川北路,再走一小段,左面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了。

這裡住過和出沒過的文化名人太多了。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柔石、馮雪峰、夏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這裡還住過許多政治名人,如周恩來、白崇禧、湯恩伯、孔祥熙、張國燾、潘漢年、張愛萍,說都說不完。

多倫路長不過500多米,路邊卻立著不少構思和製作雙雙精湛的雕像。

人們津津樂道的尤其是魯迅與青年們的那個雕像。有人讚歎著解釋:四個座位,其中一個虛位以待,意為等待著更多的文學青年投身於新文化運動的洪流。

我卻特別喜歡那個坐在通往左聯舊址的拐角上讀書的女孩子。我覺得這樣的“環境藝術”太詩意、太“雨巷”了。假如有一道夕陽照在這個街角,那韻味就溢位來了。

第六站:多倫路景雲裡和白公館

如今的多倫路135弄很短,卻是一條著名的弄堂,叫景雲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