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裡曾經是文化名人薈萃之地。二、三十年代,魯迅、陳望道、茅盾、葉聖陶、馮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名人居住在此。周恩來也在這裡住過。1927年,魯迅初到上海,住在外灘附近的共和旅館。當時住在景雲裡的三弟周建人告訴大他,鄰家有葉聖陶、茅盾諸人。那麼多熟人。於是, 10月3日才到上海的魯迅,5天后就跟許廣平一起搬到了景雲裡,而且一住就是兩年多。

右圖中的花園洋房被稱為“白公館”,曾經是民國大將軍白崇禧的住所。如今為長海醫院康復部所在。按說白崇禧跟文學不沾邊。但“白公館”則不然。這裡是白崇禧的兒子丶臺灣著名作家白先勇出生和度過一段童年光陰的地方。

本文說的都是去世了的文學名人的舊居,提到仍好好活著的白先勇有些唐突。但既然說到了多倫路,卻也不得不提。白先勇1937年在這裡出生,現在也已年過八旬了。他著有短篇小說集《臺北人》、《寂寞的十七歲》、《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舞臺劇《遊園驚夢》等。其中《臺北人》一度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第7位。

第七站:多倫路左聯舊址

走進多倫路一條弄堂,也就是經過在街角讀書的女孩,向左拐去,是當年左翼作家聯盟(左聯)的舊址。

走進左聯舊址的院子裡,迎面站立的是左聯五烈士塑像。百度百科條目裡說:這五烈士是李求實、柔石、胡也頻、馮鏗、殷夫五位左聯成員。“1931年2月7日,他們與林育南等十八名共產黨人被國民黨政府殺害於上海龍華。”為此,魯迅寫下了《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十分的有感而發,成了魯迅雜文裡的名篇。

入門第一間就是左聯開成立大會的會場。左聯囊括了一大批民國時期名作家。參加成立大會的有魯迅、夏衍、田漢、郁達夫、阿英(錢杏邨)、馮雪峰、蔣光慈、潘漢年等四十餘人。後來茅盾、丁玲等也被選入了常委。

二樓有一間放著左聯重要成員瞿秋白和夏衍的一些實物。

在文學領域,我覺得“左“是”叛逆“的同義詞。有人說,”憤怒出詩人“。所謂”批判現實主義“,巴爾札克、左拉們,甚至被列入浪漫主義的雨果、海涅們,其實也階段性的偏”左”。這麼說吧:他們熱衷於用批判的眼光去看社會,用憤怒去寫作。當然,這只是詩的一種,文學的一種,但不可否認,許多優秀的文學是從這裡面生出來的。左聯的旗手魯迅就是批判文學的大師。

這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典型的表現,對那時的文學來說,至少是個有代表性的流派。

第八站:崑山花園路7號—丁玲舊居

今日四川北路的北端彙集著那個時代中國文學的男子漢們,卻把一個小女子生生甩到了兩公里外的南端。在四川北路快南下到蘇州河的地方,有一條短小的窩在裡面的馬路叫崑山花園路。那裡有女作家丁玲的舊居。當然,跟許多當時的名作家一樣,這只是她上海多窟中的一窟。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是民國時期稀有的女作家中的一員。她以長篇小說《莎菲女士日記》成名。1933年2月— 5月,丁玲居住於此。在此期間,丁玲創作了短篇小說《奔》。她1933年在這裡被國民黨秘密逮捕。1936年出獄後,她便向延安行去,成了赴陝北紅區的第一個文人,受到毛澤東重視,還設宴招待她。1936年12月,毛澤東作《臨江仙·給丁玲同志》:“壁上紅旗飄落照,西風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時新。洞中開宴會,招待出牢人。纖筆一枝誰與似?三千毛瑟精兵。陣圖開向隴山東。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將軍。”12月底,毛澤東用電報把這首詞發給隨紅一方面軍赴三原途中的丁玲。1937年初,丁玲回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