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4/4頁)
章節報錯
;尋覓珍禽的藍色鳥蛋;或者玩各式打仗遊戲,或者捉迷藏。別的樂趣都和屋頂閣樓、門廊和陰雨天有關,也和他姥姥利拉·巴特勒有關(他管她叫“捏泥巴姥姥”)。
捏泥巴姥姥對老上校的興趣幾乎等於零,她女兒深惡痛絕男人一打獵就喝酒、出言粗俗,她大有同感。她為人極度虔敬,她真的不太需要男人,也許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一個男人遺棄了她,害得她不得不放棄到羅馬去學雕塑的獎學金。不過,她懂得怎樣畫圖、畫油畫,更不說怎樣雕塑;而且只要她懂的,她就對它一往情深。
早先她經常上女兒家作客,1902 年她帶著畫架搬來常住了。她的來臨雖說絲毫不能緩解默裡和莫德之間的緊張關係,但對豐富孩子們的生活,大有幫助。她特別喜歡那個長得像母親的孩子威廉。她替他雕了一個9 英寸長的玩偶,穿一套警察制服,連黃銅紐扣也不缺。威廉給它起了個愛爾蘭名字帕特里克·奧利裡,帶著它到屋頂閣樓裡,編一些有關它的故事,以消磨陰雨天的時光。在捏泥巴姥姥的教導下,加上他的敏學,很快他就學會了畫圖。
她在1907 年7 月7 日去世。就在她死前的幾年裡,她有時幫著他指導小夥伴們,在前院裡搭建小村落。有一個參加過的人說到當時的情景:他們用棒頭、草、石塊和玻璃“搭人行道、街道、教堂和商店。威廉和他姥姥都很會將就湊合,善於利用手頭現有的材料……完成這些小工程,威廉總是領頭的。他有著他姥姥那份製造東西的藝術才能,即使在那時候,他的想象力已經很明顯的了。”從這個喜歡畫圖和搭建小村落的小男孩身上,我們已經大致看出他今後的風度;到他上了學,在學校裡變得好動而安靜不下來的樣子,我們更能直接看到未來的跡象。威廉在1905
年8 週歲生日,開始上一年級,後來跳過二年級,在三、四年級始終是個優秀生。
儘管他對繪畫和看書特別感興趣,所有課程他全拿到好分數,品行也得優。在家裡,他完成指定的雜差,也不必反覆催促。然而到10 歲上四年級的時候,他的態度開始變了。他只做在學校保持名列光榮榜、在家裡免惹麻煩而非做不可的事,他變得愈加不聽話,愈加沉默了。
在牛津鎮的公立學校裡,威廉從沒受到對他能力的挑戰,也沒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對環境並無反感;即使在早年品學兼優的時候也不覺得有壓力,留下充裕的時間向他父母、或者捏泥巴姥姥和其他講故事的人學習。四年級時變化不大,到五年級才顯著改變,變的倒不是受教育的地點和內容,而是他取悅父母的願望。他再也不在乎了。有時候乾脆逃學;即使在上課,他也不聲不響,自顧自地,心不在焉。
坐在課桌前,對身邊發生的一切概不理會,高興怎樣就怎樣,唸書、畫圖或者寫些什麼。站在操場上,他也彷彿完全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裡。照一個同班同學所說,他是“一個矮小的傢伙,站在學校運動場上的時候,大多什麼事也不幹”,聽人家講話也不搭腔,看人家玩自己也不動。
威廉由順從、參與一變而為沉默、安靜,但這種變化也只是區域性的。甚至到後來,他開始扮演觀察家的角色時,也還是在參與和退出之間來回遊移。
有時他積極而躍躍欲試,參加多種運動,從事各式實驗。他的三項工程——一項是用玉米包皮做翅膀,另外兩項都用火藥,其一是為照相作閃光,另一是為發射樹林裡找到的一支南方軍老式手槍——差一點要了他和弟弟們的命。話說回來,他的變化還是明確無誤的,後來證明,也是持久的。他在三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