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文化為主:“有紅花套、荊南寺、中堡島、楊家咀、白廟、朝天咀、路家河、三鬥坪和鰱魚山等有早期巴文化遺物出土的遺址或遺存不下30處”(王善才《香爐石遺址與香爐石文化》)。這片區域,是古代巴文化向東衝出清江河谷和長江三峽、在江漢平原的延伸。原來,正是千年的*、不死的廩君,支撐著虎方的精、氣、神!

然而,此時的虎方畢竟尚不足以威脅強大的商王朝。武丁的勁敵,究竟在哪裡呢? txt小說上傳分享

風雨盤龍城

即位後不久,年輕的武丁就得到一個令他坐臥不安的訊息:商王朝很早就設在南方、歷代商王苦心經營的重要據點——盤龍城,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變得不大聽話了。

一個小小的南方小城,居然讓殷商朝野振動,雖然蹊蹺,卻事出有因。

說到這裡,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殷商時期的青銅文明。商代的青銅鑄造技術幾乎一夜之間就發展到頂峰,那些美侖美奐的商代青銅器彷彿從天而降,令人歎為觀止。起初人們以為,青銅文明源自殷墟,其締造者自然非中原群眾莫屬。可是五十年前一個偶然的發現,讓人們對此又有了新的認識。

1954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雨,將一座神秘的古城裸露在湖北武漢近郊的盤龍湖畔。聞訊而來的考古人員驚喜地看到:在這座三面環水的盤龍古城裡,竟然儲存著三處大型宮殿的基址,以及釀酒、製陶、冶銅等手工作坊——這座功能完備、在歷史上曾屹立過兩三百年後又豁然倒下的古代城池,在黃土中至少已掩埋了三千年之久!

隨之而來的發現,讓考古人員目瞪口呆:盤龍城的夯築技術,宮殿佈局和建築方法,城外墓地的喪葬習俗,甚至同為北偏東20°的建築方向等,都與千里之外的北方商城一模一樣。更令人稱奇的是,盤龍城出土青銅器的種類、造型和裝飾花紋都和北方極其相似,兩件同類的青銅器擺在一起,連專家也很難憑肉眼分辨出它們來自南方還是北方!

毫無疑問,這是一處和商王朝關係極為密切的城池。可問題是,商王朝煞費苦心,在遙遠的南方通衢之地修建這樣一處堡壘,目的是什麼?

帶著太多的疑問,歷史學家從盤龍城出發,去尋找早已湮沒於黃土的歷史之謎。他們深邃的目光穿越時空,洞察古今,不會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很快,他們有了新的收穫!

前面說過,在銅料中加入錫和鉛,是冶煉青銅的基本方法。細心的科學家發現,無論是銅礦、錫礦中伴生的微量金屬鉛,還是作為青銅生產原料之一的金屬鉛,都由四種穩定的同位素204Pb、206Pb、207Pb和208Pb組成,其中常見的是204Pb,但在殷墟和盤龍城發現的青銅器中,206Pb、207Pb和208Pb同位素含量卻特別高。

這種異常的“高放射成因鉛”,全世界都十分罕見,我國也僅僅在四川南部、雲南東部及雲貴相鄰的地區有發現。換句話說,殷商時期黃河下游的青銅生產,勿庸置疑地使用了來自中國西南,也就是長江上游附近地區的金屬原料!

這些新增劑的用量雖然不大,但武丁以前的每一件青銅器中幾乎都有。開啟地圖我們赫然發現:它們不僅來自巴山蜀水,而且從產地到商王朝所在的黃河下流地區,運輸路線只有三條:長江、清江和嘉陵江。顯然,不管從哪條路走,都必須經過巴國的控制地帶!

科學,有時會直接告訴你真相,卻又把過程搞得更加撲朔迷離。科學家甚至還發現:武丁時代以後的商代青銅器中,這種特殊的鉛原料竟然又神秘地消失了!

除了鉛以外,銅和錫在我國的分佈狀況也頗有意思。北方地區至今都沒有發現錫礦。中原銅礦礦點雖多,且大都靠近夏商時期的都城遺址,但儲量很少,不能大規模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