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局勢的發展,睿宗在712年(景雲三年)做出了一個重大決定:為了避免李唐江山再次陷入混亂中,他不顧太平公主的反對,毅然退位,將帝位傳給了李隆基,並改元為先天。儘管如此,睿宗仍然保留了一些關鍵權力,如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免權和重要軍政決策權。這一舉動進一步激化了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緊張關係。

據傳,太平公主聯合了一些朝中重臣和將領,密謀推翻李隆基,並策劃利用御林軍從北面、南衙兵從南面發動政變奪權,甚至考慮在李隆基的食物中下毒。然而,這些陰謀被魏知古透露給了李隆基。

得知訊息後,李隆基與心腹大臣王琚、張說、崔日用等人商議,決定搶先一步採取行動。於是,他召集自己的兄弟岐王李範和薛王李業,以及幾位忠誠的支持者,包括郭元振、王毛仲、姜皎、李令問、王守一、高力士和李守德,共同策劃了一次反擊,以確保自己的地位和安全。

先天政變

713年7月29日,即先天二年七月甲子日,李隆基決定採取果斷行動以清除威脅。他命令親信王毛仲帶領三百多名武裝家兵騎馬待命。李隆基則親自率領一群最信任的助手,包括太僕少卿李令問、內侍高力士等,首先對太平公主的關鍵支持者展開了突襲。他們迅速行動,先是除掉了左、右羽林大將軍常元楷和李慈,緊接著逮捕了太平公主的重要盟友賈膺福和李猷,隨後又剷除了宰相岑羲和蕭至忠。尚書右僕射竇懷貞在混亂中自盡。面對黨羽幾乎被全部清除的局面,太平公主被迫逃進了一座佛寺避難。三天後,她返回皇宮,希望得到寬恕。儘管睿宗出面請求兒子赦免太平公主,但李隆基拒絕了這一請求,最終下令將太平公主誅除。

這次事件被稱為“先天政變”,標誌著李隆基徹底掌握了皇帝應有的權力。政變成功後,李隆基改元為“開元”,這不僅象徵著一個新的開始,也表達了他勵精圖治、重振唐朝輝煌的決心。

選拔人才整頓朝政

在清除太平公主及其黨羽之後,李隆基雖然成功的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局勢依然充滿了挑戰。兵變對朝廷造成了不小的打擊,而吏治混亂和腐敗問題急需得到解決。意識到這一點後,李隆基決心透過量才任官、提拔賢能之士來整頓朝政,特別是任命合適的宰相。李隆基在這方面展現出了敏銳的眼光,能夠根據時代的需求選拔人才。

比如,在開元初年,國家需要一位有能力的領導人來撥亂反正,將國家引回正軌。李隆基選擇了多謀善斷的姚崇擔任宰相。兩人在渭川會面時,姚崇提出了“十事要說”,這是一系列關於治理國家的重要建議,包括不貪求邊疆戰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的大臣、防止皇族和宦官專權等。李隆基對他的這些提議表示了贊同,姚崇這才同意出任宰相一職。

整治外戚滅蝗災

姚崇上任後,立即著手幫助李隆基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貶逐了部分功臣,杜絕了非正式渠道任命官員(斜封官)的現象,並整治了外戚勢力。此外,面對黃河兩岸地區爆發的嚴重蝗災,姚崇在李隆基的支援下,積極指揮滅蝗工作。玄宗皇帝下令各郡縣全力投入消滅蝗蟲的工作,並對有功人員給予獎勵。得益於玄宗皇帝的堅定支援和宰相姚崇的有效組織,蝗災終於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避免了進一步蔓延。

打擊貪腐依法治國

隨著國家逐漸步入正軌,唐玄宗開始推行以法治國的策略。姚崇雖然在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局勢穩定,他的一些行為,如打擊政敵、招權納賄和形成小團體,逐漸不合時宜。因此,姚崇被撤換。接下來,玄宗選擇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擔任宰相。宋璟為政期間,直言不諱地提出建議,不計私恩,嚴格要求自己,並繼續執行姚崇時期行之有效的政策。他高度重視人才選拔,堅持公正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