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一代名相狄仁傑(2)(第2/2頁)
章節報錯
擾,並劫掠了萬餘名百姓。面對這一緊急情況,武則天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元帥,率領軍隊征討突厥,並賦予他便宜行事的權力。突厥軍在撤退前斬盡了所有俘虜,從五回道(位於今河北易縣西)退回漠北。狄仁傑迅速率領十萬大軍進行追擊,但由於突厥軍的行動迅速,最終未能追上,只能退回河北。
隨後,武則天又任命狄仁傑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負責安撫河北地區的百姓。當時,許多河北百姓因為曾被突厥脅迫而隨從,在突厥退軍後,他們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選擇逃匿。狄仁傑深入瞭解這一情況後,立即上奏皇帝,請求赦免河北諸州的百姓,讓他們能夠安心返回家鄉,繼續從事生產活動,這一舉措有效緩解了當地的緊張局勢,促進了社會的穩定與恢復。
晚年生活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晉升為內史,並隨同武則天巡幸至三陽宮。在這次巡幸中,雖然眾多文武百官都隨駕前往,但唯有狄仁傑獲得朝廷賜予的一所宅第,其恩寵之深厚,在當時無人能及。同年九月,狄仁傑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一歲。武則天為此悲痛不已,下令朝廷停止朝會三日,以示哀悼,並追贈狄仁傑為文昌右相,諡號為文惠,以表彰他生前的卓越貢獻和崇高品德。
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成功復辟,為了紀念狄仁傑的功績,追贈他為司空,這是對狄仁傑生前忠誠與功績的進一步肯定。景龍四年(710年),唐睿宗繼位後,對狄仁傑的功績依舊銘記在心,因此追封他為梁國公,這一封號不僅彰顯了狄仁傑的崇高地位,也體現了朝廷對他的深厚敬意。天寶六載(747年),狄仁傑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位傑出人物一同被列入太廟配享之列,附祭於中宗廟廷,這標誌著狄仁傑的地位已經與國家的締造者和英明君主相提並論,永受後世敬仰。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後晉朝廷對歷史上的功臣進行了追封,狄仁傑被追封為太師,這一榮譽不僅是對狄仁傑個人功績的認可,更是對他為國家和民族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的肯定,他的名字和事蹟因此更加熠熠生輝,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