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部分(第2/4頁)
章節報錯
水情來,那老丈果然不愧為在這沙洲上打了幾十年漁的,述說起這一帶江面的流速、江底情況、水深、潮汐起落來,便如數他手掌上的紋路一般。約莫半個時辰功夫,周安國便已經定下了建造浮橋的地點,心中暗喜,回頭對那老丈笑道:“如此甚好,你在辛苦幾日,待到浮橋建成之後,便放你自由。那時你若是還想打漁,便送你三條新船;若你不想打漁,便送你二十畝上好桑田,你看可好?”
那漁丈趕緊***,周安國便讓親兵帶他們下去好生相待,他自己則趕緊修書一封,將自己的設想寫明白,讓屬下稱快船趕回江南向呂方稟告。然後讓已經登岸的己方士卒和俘虜將沙洲上的房屋壁壘盡數拆除,作為建造浮橋的材料,幸好周本佔領白沙洲後,在修建工事上著實花了一番功夫,光是積存下來準備修建水塢的木材就有不少,倒是便宜了周安國。
石頭城,茅山山脈一路逶迤向北,餘脈直抵大江南岸,轉而折向東南,而其西端終點便是名震天下的石頭山(又名清涼山),而這石頭城便是由此山得名。這石頭城以清涼山西麓的絕壁為牆基,依山而建,陡峭無比,雖然此時早已破敗了,城牆的縫隙中滿是雜草,也不知多少年無人駐守了,但從那城牆上殘存的女牆望樓還依稀能看出當年“龍盤虎踞”的氣勢。
這時,沿著曲折的山路上來一行人來,打破了山城的僻靜,為首那人紫袍金冠,正是呂方,只見他手中拿了一柄摺扇,神情閒雅,不像是大軍統帥,到好似尋幽覽勝的文士,只見他走到一段女牆旁,小心從牆縫裡拔出一枚鏽跡斑斑的箭矢,問道:“此地便是石頭城了吧?”
“不錯,此地便是石頭城!”身後應答的正是陳允,只見他手中也拿了一柄紫檀木的摺扇,一邊指點著一邊繼續說道:“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便在此地築城。赤壁之戰後,孫權為了便於布勒水軍,便將都城由京口遷徙至秣陵,並在石頭山上的舊有城基上修築新城,便是這座石頭城了。此城北緣大江,南抵秦淮河口,此城依山傍水,夾淮帶江,此後南朝數百年,石頭城都是都城建康最為重要的軍事要塞,歷次王朝更替的戰爭往往是以此地的得失決定最後勝負的。”陳允手中把弄著那柄摺扇,指指點點就將這石頭城的由來娓娓道來,呂方一行人多半是不文武人,聽到這裡固然佩服陳允博聞強識,但不少人心中也不免生出一股酸意來。
呂方一面聽著陳允的解說,一面看著周邊地勢,只見遠處鐘山山脈一路向東南逶迤而來,便如同一條巨龍;而這石頭城則如同一頭巨虎屹立在大江南岸,他此時終於明白三國時諸葛武侯曾有對此地:“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呂方心中不由得將此地與自己現在的都城杭州比較起來,杭州相較於建康,有重江之險,利於偏安;但如今已經盡得江東之地,廣陵、廬州也是早晚要落入己方之手,將來自己主要的用兵方向無非是長江上游之地和淮上;如果還是定都杭州,無論是向哪個方向用兵,都顯得保守了點,只是這些年來自己在杭州著實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亂世中民心易亂南安,自己若是貿然遷都,出了一個閃失便是大大的麻煩。呂方在心中權衡兩者利弊,一時間難以決定,不由得站在那邊呆住了。
眾人看到呂方這般模樣,心知主上心中有難決之事,也不敢出言打擾了,便紛紛站在一旁靜候。約莫過了半盞茶功夫,遠處傳來一陣白鷺鳴叫之聲,呂方才猛然醒了過來,暗中嘲笑自己徐溫未滅,淮南未定就琢磨著遷都之事,倒也是太張狂了些。此時一旁的陳允開口問道:“大王方才冥思,定然有所得,微臣斗膽相問!”
呂方卻不想將心中所想的太早說出口,正想隨便找個理由搪塞,他突然看到城中的荒草,靈機一動笑道:“某家方才卻是有一事不明,這石頭城地勢若是如此緊要,歷代皆為兵家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