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部分(第4/5頁)
章節報錯
所僅見。滿
洲語謂後族為“丹闡”。)
四、趙翼記乾隆喜作詩及用僻典雲:“……詩尤為常課,
日必數首,皆用硃筆作草,令內監持出,付軍機大臣之有文
學者,用摺紙楷書之,謂之‘詩片’。遇有引用故事,而御筆
令注之者,則諸大臣歸,遍翻書籍,或數日始得,有終不得
者,上亦弗怪也。餘扈從木蘭時,讀御製‘雨獵’詩,有
‘著制’二字,不知所出,後始悟《左傳·齊陳成子帥師救
鄭》篇:‘衣制杖戈’,注云:制,雨衣也。又用兵時諭旨,有
硃筆增出‘埋根首進’四字,亦不解所謂,後偶閱《後漢書
·馬融傳》中始得之,謂‘決計進兵’也。聖學淵博如此,豈
文學諸臣所能仰副萬一哉……御製詩每歲成一本,高寸許。’”
乾隆從古書中隨手翻到一個生僻典故,用在詩中,文學侍從
之臣自然難解所謂;而縱明出處,也必佯作不知,或假裝回
家查書數日,斯知聖學淵博如此。大概乾隆一意要得香香公
主,因此下旨:“埋棍首進”。
五、關於陳家洛、無塵道人、趙半山、福康安等人事蹟,
《飛狐外傳》中續有敘述。
後記
《書劍恩仇錄》是我所寫的第一部小說。從一九五五年到
現在,整整二十年了。
我是浙江海寧人。乾隆皇帝的傳說,從小就在故鄉聽到
了的。小時候做童子軍,曾在海寧乾隆皇帝所造的石塘邊露
營,半夜裡瞧著滾滾怒潮洶湧而來。因此第一部小說寫了我
印象最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但陳家洛這人物是我的
杜撰。香香公主也不是傳說中或歷史上的香妃。香香公主比
香妃美得多了。本書中所附的香妃插圖,只是讓讀者們看到,
乾隆有這樣的一個嬪妃。
海寧在清朝時屬杭州府,是個海濱小縣,只以海潮出名。
近代的著名人物有王國維、蔣百里、徐志摩等,他們的性格
中都有一些憂鬱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著幾分不合時宜的
執拗。陳家洛身上,或許也有一點這幾個人的影子。但海寧
不出武人,即使是軍事學家蔣百里,也只會講武,不大會動
武。
歷史學家孟森作過考據,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
說靠不住,香妃為皇太后害死的傳說也是假的。歷史學家當
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
乾隆修建海寧海塘,全力以赴,直到大功告成,這件事
有厚惠於民。我在書中將他寫得很不堪,有時覺得有些抱歉。
他的詩作得不好,本來也沒多大相干,只是我小時候在海寧、
杭州,到處見到他御製詩的石刻,心中實在很有反感,現在
展閱名畫的影印,仍然到處見到他的題字,不諷刺他一番,悶
氣難伸。
除了小學時寫過描紅格子之外,我從來沒練過字,封面
上所寫的書名和簽名,不值書法家一哂。對詩詞也是一竅不
通,直到最近修改本書,才翻閱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一
書而初識平平仄仄。擬乾隆的詩也就罷了,擬陳家洛與餘魚
同的詩就幼稚得很。陳家洛在初作中本是解元,但想解元的
詩不可能如此拙劣,因此修訂時削足適履,革去了他的解元
頭銜。餘魚同雖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