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不冷不熱、不文不白 。食之既已無味,棄之亦不可惜。然而,賈平凹的書一直賣得很火,這真是一種怪現象,中國特色的怪現象。我把這看成文學*的一種典型樣態。〃關於《廢都》,李建軍先後撰寫了《私有形態的反文化寫作》,《隨意杜撰的反真實寫作》和《草率擬古的反現代性寫作》等系列批判文章(《必要的反對》,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993《廢都》(4)

2004年,朱大可等人合著了《十作家批判書》,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收入了吳炫的《賈平凹批判:縱萬種風情,腎虧依然》一文,對賈平凹的創作進行了梳理性的批評,尤其對《廢都》給予了嚴厲的批判。吳炫認為:賈平凹想寫一部《紅樓夢》那樣的小說,結果只是在一些形式上模仿了《紅樓夢》。《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在《廢都》中變成了“四大名人”。……就性而言,賈平凹的問題並不象有些批評家說的寫了“性”,或如此寫了“性”,而是賈平凹沒有認真對待“性”,沒有對“性”產生如勞倫斯那樣的獨特理解,沒有透過“性”,建立起一個區別於《*》,也區別於《查特萊夫人的情人》的獨特世界,讓我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或者讓我們在“性”的問題上有新的認識。

同年3月,中國工人出版社推出了《與魔鬼下棋:五作家批判書》,收入了蔣泥的《賈平凹的“病相報告》,文章主要從趨於“*”的角度,對《廢都》提出了否定性看法,文章指出:“清一色的女性不喜歡讀《廢都》,感覺它髒,那裡面的偷情女全不真實,理念化了。喜歡讀它的多是男性,作者也正看中這點了,才不惜濃墨重彩去塑造幾位女性,如花一樣美,主人公極解風情,情慾表現特膽大,與明清*就去了一路。”

2004年間,賈平凹在有關《廢都》是否再版的訪談(《江南時報》2004年11月12日)中,談到《廢都》的批評和爭論時曾表示說:“如果爭論和批評都是文學範圍內的,我歡迎;如果不是文學範圍內的,我不大理會。若有人說我寫作繼承了‘古代性文學’中的糟粕,你想這公正嗎?《廢都》中是有性的描寫,而《廢都》之後,我十多年的作品哪裡又寫到了性呢?”他還指出:“《廢都》當然是我很重要的作品,十多年來圍繞著《廢都》的議論和評說一直不斷,但對它的評價已和十多年前大不相同了,這讓我感到欣慰。”

2005年間,賈平凹的長篇新作《秦腔》出版,人們在談論這部新作的過程時,常常提及對於《廢都》的再認識與再評價,在2005年5月的《秦腔》北京研討會上,牛玉秋認為:《廢都》實際上就是用*來掩蓋精神痛苦的作品,而這《秦腔》則把他的創作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李敬澤說道,我很吃驚賈平凹這個作家,永遠能和我們這個時代在出人意料的地方建立起一個非常秘密的聯絡;這種聯絡在十幾年前我們在《廢都》中就曾經體會過。陳曉明也提到他們當年對於《廢都》提出過很激烈的批評,是把《廢都》作為非常重要的文學現象來對待,現在更是認為這是當代重要的長篇小說之一。

王堯有關“《廢都》爭議”的看法,比較中肯地指出了其意義所在。他認為:“關於《廢都》的爭議,集中了當代中國社會轉型期的種種文化衝突。備受爭議的《廢都》留下了巨大的解釋空間,它涉及到了1980年代末以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文學與思想文化諸多關鍵性的問題。”“此後的十餘年,聲援《廢都》的聲音不絕於耳,一些曾竭力否定《廢都》的論者也在修正自己的觀點。在我看來,關於這部小說的爭議可能而且也應該會持續下去,但我